嶺南大學「香港快樂指數2009」調查報告 經濟回穩下快樂指數上升

2009年12月7日

 

嶺南大學(嶺大) 公共政策研究中心 (研究中心)今日公布「香港快樂指數2009」調查報告。結果顯示快樂指數連續兩年錄得上升,對比上一年度,香港人在 2009 年表現得更快樂。整體快樂指數由 2008 年的 69.3 分上升至 2009 的 70.6 分。

是次調查由研究中心於 2009 年 11 月 9至13 日以電話隨機抽樣方式進行,並由嶺南大學經濟學系國際銀行與金融碩士課程贊助。研究中心成功訪問了 828 名年齡 21 歲或以上的香港居民。調查以零至 100 分作指標, 50 分以上表示「快樂」; 50 分以下表示「不快樂」。

研究中心主任何濼生教授指出:「2009 年的快樂指數上升,主要是因為較低家庭收入的人士比去年更快樂。每月家庭收入少於 $10,000,以及 $10,000-$19,999 人士的快樂指數分別錄得 5.69% 及 8.19% 的升幅,而其他較高家庭收入組別的快樂指數則沒有明顯的變化。」

何教授續指出:「26% 的受訪者表示其財政狀況對比上一年有所改善,表示轉差的則有 20%。正在復蘇當中的經濟環境似乎改變了大部分低收入人士的情緒。」

調查顯示家庭收入 $30,000 或以上的比例減少了(由上年的 43.7% 跌至本年的 39.9%),而此等人士的快樂指數錄得輕微下跌。雖然最低家庭收入的組別($10,000以下)的快樂指數比上年回升,但相對其他收入組別,他們仍然是最不快樂的一群( 66.6 分對比整體 70.6 分)。

調查亦發現,年長、女性、退休以及家庭主婦比較快樂。這跟過去幾年的調查,以及同類型研究的結果亦大致吻合。


報告顯示,財政壓力是導致不快樂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因素,相反,財政狀況改善則是導致快樂的重要原因之一。

除此之外,工作時數較長、對工作環境不滿以及較大工作壓力均會對快樂指數造成負面影響。我們亦發現:愈多參與義工工作,以及有虔誠宗教信仰的人都會比較快樂。


「三式快樂」理論以及「快樂方程式」

今次調查確認了何濼生教授提出的「三式快樂」理論以及「快樂方程式」。「三式快樂」理論將快樂分為「回溯式快樂」(後顧快樂)、「進行式快樂」(過程快樂)以及「展望式快樂」(前瞻快樂) 三種;而「快樂方程式」則把快樂的元素綜合成四類:「關愛」(Love)、「智慧」(Insight)、「堅毅」(Fortitude)及「活動」(Engagement)(LIFE)。其中一個重要發現是,雖然曾受大專或以上教育的人較專注及投入追求人生目標,但他們在「關愛」及「智慧」的得分卻較低,這是由於他們普遍受「透過競爭才能達至成功」的觀念影響所致。這亦解釋了為什麼受高等教育的人的快樂指數會相對較低。

透過回歸分析,快樂指數跟以上各種變量皆呈現有效的正向關係。「三式快樂」中,「過程快樂」及「後顧快樂」比「前膽快樂」對整體快樂指數影響較大。而「快樂方程式」模型顯示,較能看透世情(「智慧」Insight)及能夠帶著清晰目標做事(「活動」Engagement)的人會比較快樂。

這次研究為人生週期中快樂指數呈「U形」發展模式提供了解釋:當年青人進入工作年齡,「前膽快樂」得分會下跌,而該變量的關係系數亦會下降。同時,「過程快樂」對整體快樂指數的重要性亦會下跌,顯示這個階段的人由於過於瞻前顧後,反而忽畧了當下生活的樂趣。而當人的年齡超過六十歲之後,其「智慧」及「關愛」的得分普遍上升,「智慧元素」對快樂指數的影響亦變得更重要。

有趣的是,在 2008 年及 2009 年的調查都顯示女性在四個LIFE元素的得分均比男性高,這或許可以提供新的角度去理解為什麼女性會比男性快樂兼且長壽。

研究中心自 2005 年開始每年進行「香港快樂指數」調查,旨在讓社會了解目前本港經濟、政治、社會及文化氣候下香港人的快樂感受,並提供一個可量化的指數,分析導致「快樂」的因素,為公共政策的設計提供基礎。

香港快樂指數2009調查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