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文化研究@嶺南 第四期 20073

 

記憶的過去與未來

 

李明慧

 

你有否很努力地想去記著或者忘記一些事情?假如把「記憶」內容寫出來,你認為包括了甚麼?

 

 

「記憶」的結構

 

在上述思考的過程中,你的「記憶」有多少是繫於影像的、氣味的、溫度的、聲音的、質感的?或者另一種分類,是繫於人物的、價值觀的、信仰的?或許還會有其他的連繫,總言之「記憶」的面目就是如此多元及不穩定。

 

「記憶」,都是一些已經過去了的事情;自古以來,身體是「記憶」的載體,因而「記憶」與空間有直接的連繫。我們親身經驗各種感覺,在環境合適的時候,相似的感覺能召喚「記憶」,然而你為何會記得,又為何會忘記,卻不是可以精確地說出原因的。科學家研究人的腦袋,認為腦袋以不同的區域來分工合作,其中稱為「海馬迴(Hippocampus) 的部份,主要負責學習及記憶的形成,與之相關的就是「大腦皮質(Cerebral Cortex),它負責思考、語言、推理、知覺和自發性的動作,「基底核(Basal_Ganglia)負責行為動作的協調,「杏仁核(Amygdala)及「海馬迴」又同時負責處理情緒反應等 [1] ;神經科學把人腦的活動歸類,確實引證了我們一向的經驗。除了主體能夠知道的記憶,其實身體本身亦有獨立的記憶,應用人體運動學(Kinesiology)的原理來測試身體肌肉反應 (Muscle Testing),就可以去向「身體」提問,身體肌肉能夠超越主體的意識,對環境或者提問者作出真實的回應,診治者就利用病人身體擁有的記憶,去找出病因和治理的方法。 [2] 我們的身體累積了多少記憶,可能超越了我們的想像,而在生活中不斷要抵受各種規範,就算不能把思想馴服,身體都會因為經驗的磨練,變得無力反抗。 政府在公共空間對人群設定規範,如修改道路規範了我們走路的方向,改變了我們所見的景物,都影響了我們的習慣和對生活的印象,改變我們的「記憶」。 60年代精神分析學者榮格(Carl Jung)就以「集體無意識 (collective unconscious)來追溯不同民族的文化與傳統所產生的「記憶」,如何影響人對空間的概念和對文化的認同。 [3]

 

我們會在回憶的過程中,不斷作出記憶的重整和修正。隨著印刷及生產技術的發展,記憶亦以文字和圖像為載體,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規範,我們不用親身去經驗而獲得多元的資訊片段,而且可以根據個人興趣去選擇題材,又可以安排不同的時間去獲取。這些經驗都經過人為的中介技術操作、編輯和過濾,使成為我們的記憶,那麼記憶除了俱多元性之外,更是難以真確。媒體研究學者 羅杰 · 西爾弗斯通(Roger Silverstone)在《媒介概念十六講 》(Why Study the Media?) 第十四章討論「記憶」,綜合歷史學和心理分析學來說明「記憶」的不穩定性;無論是主體的認知,還是歷史資料的摘要記錄,都不是事件的全部,甚至不是真相。 [4] 「記憶」的支離破碎,留白的空間任人加以描述、填補和拼貼,因此「記憶」就成為了論述競逐的媒介,在上一期文化評論中陳慧燕在過去、回憶和想像中已就此主題有一番對照。

 

「記憶」的「過去」與「未來」

 

歷史隱含著線性的時空關係,片段一個一個的延續,讓我們感覺到時間的存在,同時使我們推想未來;回憶的事物沒有必然的次序,但事物之間的連結,當中的意涵代表了主體的角度,建構成各種價值觀念,成為社會文化的基因。無論歷史或者記憶是否真確,我們總會用某一個角度去審視,然後作出結論和找出定義;過去的事與我們保持著一種距離,就靠著這種距離讓我們把歷史和現在作一對照,有如佛家說修行者能「觀照自己」一樣,這種對照效果帶給我們一種警醒的作用,使我們對過去作出總結。如馬國明在其著作《班雅明》中所說,「歷史的意義本來就是作為過去的記憶,記憶卻有別於回到過去,而是不斷把現在這一刻和過去排列一起」,亦即是把「過去帶回到現在來」。 [5] 學者以「凝固了的歷史」來形容建築物,是因為古舊建築物能與周邊環境的變遷形成強烈的時空對照,使歷史不會被遺忘,成為了文化記憶的載體。現在科技提供了虛擬的影像,我們好像能夠親身見證所有事情的發生,歷史事件能隨時回溯,甚至連沒有發生過的都能夠倣如真實般展現;突破了時空的連繫,歷史的意義將變得含糊,我們就好像失去了座標一樣,不經不覺時光的流逝。

 

景物變化、人群流動,因為環境的急速變遷使我們無法記著甚麼,我們的歷史就好像只發生在早一秒的時間裡,再遠一點的都即將被遺忘。後現代理論學者詹明信( Fredric Jameson)提出「對當下的懷舊」(nostalgia for the present),就是針對現代人的失憶和歷史的失落,當下就要對我們提出警醒!

 

 

[1] 《探索神經系統》http://www.dls.ym.edu.tw/neuroscience/introb_c.html

[2] Kinesiology Networkhttp://www.kinesiology.net/

[3]   廖炳惠編著《關鍵詞200》麥田出版2006年頁162

[4]   陳玉箴譯《媒介概念十六講 》韋伯文化出版2003年 頁181-193

[5] 馬國明《班雅明》 東大圖書1998年 頁65

 

本期文章

 

此頁連結 : http://www.ln.edu.hk/mcsln/4th_issue/key_concept_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