俠骨柔情的南海十三郎The Chivalrous and Tender-hearted Nam Hoi Sup-sam Long南海十三郎——橫跨粵劇和影壇上的傳奇人物,他不但精研粵劇編劇,更兼備電影導演和編劇的身份,他的一生也如同戲劇般迂迴曲折,從小在背景複雜的家庭長大,他的創作和出身環環相扣,不少作品中提倡公義和人倫道德,對當權者則不吝批判,顯出他不畏強權和敢言的性格,造就他在藝術上的成就。到底他是如何從經歷中獲取靈感,而他的創作生涯又為何突然中斷呢? 330 total views 閱讀更多 童星酸甜苦辣的雙面人生不論天真無邪的笑容、抑或是楚楚可憐的模樣,小童星們的演出都輕易鼓動觀眾的心弦,但在童星光環的背後,他們的生活從小和演藝圈捆綁在一起,帶來正反兩極的影響。戰前著名童星黎鏗、葛佐治和陳娟娟,在成長路上各有不同發展,有悲亦有喜。到底他們是如何和電影結下不解之緣,後半生又經歷了甚麼困境呢? 218 total views 閱讀更多 扭計小男人的開山祖師——林坤山 The Founding Master of the Cunning Little Man – Lam Kwun-shan粵語片中被稱「孤寒種」,留着兩撇八字鬍鬚的男角,想必在一般觀眾既定印象裏,都被冠上滑稽、怕事、淪為被取笑的丑角,但要將這類角色演得有內涵的演員,背後要花費的工夫和時間,也是一門艱深的學問,心理質素也需要比其他演員更強大。建立「孤寒種」鮮明形象的始祖正是「幽默大師」林坤山,到底他是如何開始這條諧星之路?為香港喜劇電影又帶來了甚麼重要貢獻? 592 total views 閱讀更多 香港第一間影院:域多利的始與終 The First Cinema in Hong Kong: The Beginning and the End of the Victoria時光倒流一百多年,香港在1897年進行首次公開放映,但由於設備、場地和技術尚未成熟,直到1907年,香港首家正規戲院——域多利影畫戲院才正式誕生。到底在昔日香港,人們是如何建立戲院放映模式和營銷策略,當中又經歷了甚麼困難,與現今的戲院又有甚麼不同之處呢? 59 total views 閱讀更多 漫步香港電影放映史 Walking through the History of Hong Kong Film Screening漫步香港繁華鬧市中,處處都是電影歷史的蹤跡。從中國銀行大廈出發,途經雲咸街的娛樂行、再踏足戲院里,經過位於德輔道中的永安集團大廈,隱匿着香港首座正規戲院的前身,穿過大街小巷來到中環街市,最後一站是太平山街一帶。到底以上六個地點與香港放映史有甚麼關連?就讓我們來帶你一探究竟。 64 total views 閱讀更多 從小武到導演 從黑白到彩色——黃鶴聲戰前的電影軌跡 From Xiaowu to Director, from Black and White to Colour—Wong Hok-sing’s Cinema Trajectory in Pre-war Times演而優則導的明星在現今雖說不少,但回溯到三、四十年代,其中一個如此才華橫溢的表表者,非黃鶴聲莫屬也。大眾對他的既定認知或許會停留在導演身份,但事實上,黃鶴聲先以粵劇小武身份登台,再一步步走進大銀幕,而他的眼光亦不只停留在國內,而是遠洋到美國,在那裏開展他的導演之路……到底這一路上,黃鶴聲面對過哪些困難和挑戰,又是如何因應着時勢變遷,創作出各類型的影片呢? 920 total views 閱讀更多 藏在歌舞昇平背後的陰暗面:香港三十年代歌舞片的源起和發展 The Gloom Behind the Joy of Singing and Dancing: The Origins and Development of Hong Kong Musical Films in the 1930s男女主角踏着輕快的步伐,在歌聲之下,步向圓滿結局⋯⋯這是大眾對歌舞電影的既定印象,然而時光倒流到三十年代,在歌舞片的光明面之下,它的誕生竟是來自於「歌舞團」—-一群無以為生、或受到壓迫的女性,在種種歡笑聲的背後,竟藏着陰暗的社會面向,到底當時的歌舞片是如何演變發展,當中又埋藏了甚麼辛酸和黑暗呢? 1,159 total views 閱讀更多 傳統與現代的衝突與兼容:三十年代香港電影的理想女性形象 The Conflict and Compatibility between Tradition and Modernity: The Images of the Ideal Woman in Hong Kong Cinema of the 1930s漸步入現代化的三十年代華人社會,大家對理想女性的構想更是百花齊放,既有呼籲女性重視傳統禮教的聲音,也有提倡女性跳出傳統婚姻與家庭框架的呼聲,雖兩者的立場不同,其觀念可能有所衝突,但同時也有能互相兼容共處的地方,重視傳統的不一定全然否定女性在當代社會的地位,甚至會認同在社會現代化的框架下,提出傳統思想在新時代的價值;推動女性反抗封建也非必然會否定某些傳統價值,甚至是認同某些傳統價值推崇的品德,期望女性能夠在社會或國家層面將之體現出來。 1,238 total views 閱讀更多 香港電影的青葱歲月追溯香港電影業的歷史,起於二十世紀之初,漫長的歲月中輾轉演變為今天的模樣,如今五光十色的電影業之下,在褪下層層歷史痕跡後,背後隱藏着一段又一段的故事。你可知道第一齣「香港製造」的電影於何時誕生嗎?粵語電影又是如何突破默片形式,從無聲變有聲?在歷經電影清潔運動、審查制度打壓以及戰火的洗禮後,它如何捲土重來?而香港電影工作者在面對各種天時地利人和的不測之下,怎樣在艱難時刻中迎難而上,打造一齣又一齣別具特色的香港電影呢? 1,195 total views 閱讀更多 生不逢時的偵探電影提到風靡全球的偵探電影,當然會想到西方的福爾摩斯系列,若論及具濃厚華人特色的偵探片,又會聯想到甚麼呢?從1932年的《夜半鎗聲》,及至1939年的《黑夜煞星》,香港偵探片既能吸納西方的懸疑推理,亦建立了一套獨有的主題風格,引起當時的熱烈風潮。然而,偵探片又為何歷經多番風雨,在四十年代初戛然而止? 345 total views 閱讀更多 尋找皇后的光影:皇后戲院和早期香港電影放映令人懷緬的集體回憶——皇后戲院,曾經屹立於中環,如今在香港電影史上已化成一縷煙霧,但追溯到當時落後的香港,戲院的開幕確實為眾人津津樂道。它是香港放映業的先行者,更是中西娛樂和社會連結的橋樑,由二十年代開始,為香港市民帶來無數的電影觀賞體驗,就讓我們來屈指算算,有多少齣經典電影曾經在皇后戲院上映? 567 total views 閱讀更多 《紐約唐人街碎屍案》光聽到《紐約唐人街碎屍案》這個片名,腦海不期然浮現血腥可怖、血肉模糊的畫面,但這部電影蘊含的元素和探索的議題更深刻,挖掘了當時華僑在美的生活狀態,而導演伍錦霞更擅用她女性身份,用細膩角度切入角色心理,到底被稱為「華南第一女導演」的伍錦霞,怎樣剛柔並重,突破傳統謀殺案電影,融入女性的視野呢? 274 total views 閱讀更多 419 total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