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与影响
改变工作模式-Arnold B Bakker教授畅谈处理工作之概念

香港人工作勤劳举世闻名。他们每年平均工作 2,300 小时,远多於大多数先进国家的 1,700 小时。在这 个城市,「工作狂」随处可见。
然而,工时长也有其代价。除了疾病、缺勤和长期疲劳比率均处於高位外,我们亦是世界上其中一群最 不快乐的人。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方案联盟发表的《2016 年世界快乐报告》中,香港排名第 75 位,落 后於利比亚、墨西哥及委内瑞拉等发展中国家。
当然,工作过劳及其衍生而来的问题不仅见於香港,同时也是全球普遍的现象,不单影响在职人士,更 会导致生产力下降及雇员流失率上升,对机构造成打击。
量度工作投入程度的崭新模型
荷兰心理学家 Arnold B Bakker 教授,是该议题研究先驱。Bakker 教授来自荷兰鹿特丹大学,现时亦担任 岭大应用心理学系访问兼任教授一职。
Bakker 教授是最早研究处理工作与耗竭问题的学者之一,他联同燕豪芬理工大学的 Evangelia Demerouti
教授发表「工作虚耗-缓冲资源理论」,作为识别机构员工压力点的框架。
虽然不同工种的特定职责和任务可以有很大分别,但其虚耗及所需的缓冲资源却大致一样。Bakker 教授 表示:「我们认为,每份工作都有某些虚耗和缓冲资源的特性。当中,来自工作的压力及情绪负荷等均 耗费员工的精力。」
为免员工感到疲劳和耗竭,机构可提供足够的缓冲资源,包括提供同侪支援、同事或主管对员工工作表 现的反馈,以及让员工工作更为自主。
Bakker 教授举例说:「当你工作非常繁忙,应接不暇却又赶紧要完工时,如果有同事主动分担部分工作, 为你提供支援,时间压力就比较容易处理了。」
Bakker 教授与 Demerouti 教授共同设计的工作虚耗-缓冲资源问卷,现时用以厘定工作虚耗量及缓冲资 源的配备支援。他指出,该模型相当灵活,适用於任何行业和工种。而迄今要求两位教授提供专业意见 的机构,来自包括医药、空中交通管制、执法部门及电话查询中心等行业。
创造自己的资源
人们一旦投入工作,便会充满活力、专心一致,全然埋首於职务当中。他们从工作中找到生命的意义, 并获得更大的满足感。然而,前设是员工得要学会如何把工作环境适度调节。
在机构层面营造理想的环境,让员工投入工作,一般来说均是人事部的职责。从人力资源策略的角度考 量,他们应就提供足够的工作缓冲资源作出建议,例如额外的辅导及培训,让雇员能更顺利完成工作。
就个人而言,雇员可主动改变工作的各个层面,增加工作的吸引力,加以利用 Bakker 教授所说的「自我 缓冲资源」,例如透过小休或跟快乐的同事聊天,从而提振精神。
「只要教导雇员『为工作塑形』,他们便可以调整自己的工作和每日的体验。」Bakker 教授解释:「这 是工作形塑理论的一部分,你可以要求意见回馈或培训等等的工作缓冲资源,亦可要求做不同类型的工
作,让你更能发挥所长。」
利用资源让人投入工作的方法,即使是机械式的刻板工作也能应用得上―只要让员工在一天内轮流负责 不同岗位即可。
随著研究人员及不同机构陆续接触到「工作虚耗-缓冲资源理论」,Bakker 教授亦收到世界各地机构的 查询,他们都希望对这个理论进一步了解。「我每天都收到来自台湾、澳洲、南美、南非,以至欧洲各 国的电邮。举例说,位於智利圣地亚哥的智利基金会便利用有关问卷,以祈促进国内工种的创新思维。」
全情投入的研究者
Bakker 教授自己相当敬业乐业。「我真的热爱自己的工作,这诚然是我的使命,或许这就是我 25 年来 仍专注这项工作的唯一原因。」
他现阶段很喜欢能够透过研究、建议、演说、著书以至撰文,提升人们的生活质素。「我能够为自己和 他人做一些有意义的事。」他补充:「这就是我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