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与学
教学、关怀、成长-专访中文系刘燕萍教授

刘燕萍教授曾三度获颁大学优异教学奖并曾取得优秀教学证书奖,成为岭大首位荣获「教学终身成就奖」 的教员。她认为,向学生传授学问之际,更应着重对品格和精神的裁培,实践「以生命影响生命」的博 雅精神。
教学育人的抱负
自 1994 年加入岭大 ( 前「岭南学院」) 至今,刘燕萍教授曾任文学院院长及协理副校长 ( 学生事务 ),但 最享受的始终是教学。
她回忆当初加入岭大,是缘於对教育的热诚和对青年人的关怀。早年移居加拿大,曾从事其他工作,然 而清楚感到教育才是真正的抱负。刘教授对当时有不少香港学生轻生深感痛惜,触动了投身教育的使命 感。1993 年回流香港后,即在香港大学攻读博士课程,并在机缘下加入岭南,廿二年来心系岭大学生。
方法与心灵并重
刘教授的课程包括中国古典文学史、古典小说、神话与文学、元曲等。她在课堂上谈笑风生,与学生互 动交流,以「方法教学」与「心灵教学」引导学生思考。刘教授时刻思考改进课堂设计,从教学用的电 脑简报、读本、论文,到讲课的眼神、声线和语速,都准备得一丝不苟。
刘教授认为只有启迪学习兴趣,授课时既解惑又制造疑惑,鼓励学生多方思考问题,成为自己的老师, 才是长远有效的教学。只侧重於「方法教学」容易令学生与文本割裂,视作品为应付考核的材料,之后 便抛诸脑后。惟有以「心灵教学」诱导学生用心阅读,与作者「心心相印」,才能有效掌握理性分析的 知识,将前人的智慧融入生命实践中。所以她选择教授文本时,除衡量艺术价值外,更会考虑作品传达 的哲学思想对学生的启发。
难忘的师生缘份
多年来,刘教授拥有很多珍贵的师生回忆。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患有罕见疾病、行动不便、依靠呼吸机 维持生命的学生。三年的大学生活本来已是艰辛的挑战,他更需要时常进出医院接受治疗。他不良於行, 轮椅无法穿梭图书馆的书架,又因呼吸机的关系令说话困难。但他没有气馁或放弃自己,反而加倍努力, 虽然得到校方豁免,他仍坚持完成导修课上所要求的口头报告。他能够如期以不错的成绩毕业,实在让 人感动。
刘教授回忆当初录取这个学生,除了欣赏他求学的热忱,亦希望透过他不屈不挠的精神,对其他学生产 生正面影响。与其说是自己给予这个学生机会,不如说是这学生给予岭大师生一个见证逆境自强的宝贵 经验。该学生后来在岭大完成硕士课程,毕业后经历过求职困难的日子,刘教授便鼓励他将心路历程书 写出来。著作出版后,他将所有版税捐予中文系,设立奖学金回馈母校。他的成就既体现个人努力,更 反映教育对全人成长的重要性,以及「以生命影响生命」的博雅精神。
当然,并非每个学生都有在逆境中自强不息的毅力。也许身为母亲以及曾任教中学的经验,令刘教授更 能谅解学生在生活上面对的困难与不安。她坦言未能关心所有学生,只希望尽力帮助有需要的同学。即 使大学的教学、研究及行政工作繁重,她都乐意成为学生倾诉心事的对象,亦会主动关心他们。有时学 生也会报以让人窝心的举措,例如他们旅游期间寄来明信片或小摆设。她在「古典小说」课上讲授传奇
《柳毅传书》,有学生其后游览洞庭湖时拍摄与故事有关的场景、主角柳毅和龙女的塑像照片给她作备 课之用。物轻情意重,代表岭南师生关系亲厚的博雅精神。刘教授珍惜每一段师生缘份。
回首多年在岭大的教学生活,刘教授感恩地谦称自己是幸运的。在她身上,我们看到一位灵活的学者, 更看到一位醉心学问、诲人不倦的老师。「教学相长」,理当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