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内容
开始内容

人物

电影学者-叶月瑜教授

电影学者-叶月瑜教授

视觉研究系的叶月瑜教授,在台湾土生土长,是资深的亚洲电影研究专家。

 

你可能也察觉到近年上映的一些荷里活大片有一个趋势:就是电影有一部分在中国取景;或与中国合资;或有中国演员参演。著名例子有《花木兰》、《绝地救援》和《长城》等。这样说来,中国是否有机会取代美国电影业的地位?

 

究竟中美在电影方面的合作,是天作之合还是鸳鸯错配呢?

 

叶月瑜教授对这个趋势抱怀疑态度。她说:「我认为大家的焦点有点儿放错了。中国的电影业(至少自1949年起) ,根本不旨在迎合外国观众。要让中国以外的观众接受中国电影,还需要时间和很大的努力。」这个看法,不单来自一位电影业旁观者,而是今天亚洲电影世界的一把重要声音。著名电影学者叶月瑜教授有不少关於亚洲电影的著作,亦参与不少电影业界的活动。她刚被委任为岭大视觉硏究的讲座教授,并将於2017年8月接任成为岭大视觉研究系系主任。

 

桥接电影与学术世界

 

叶教授早在六岁已开始对电影产生兴趣。当时她母亲经常带她去看韩国的文艺悲剧。年少时候对电影的热爱,促使她后来选择了电影研究,并在南加州大学电影学院取得电影研究博士学位。

 

今天,叶教授已被公认为中国及亚洲电影研究专家。她曾在哈佛大学、台湾清华大学、台湾中央研究学院及国立台湾大学担任访问学者,并曾经是加州大学圣塔巴巴拉分校访问研究员。她的学术著作多不胜数,亦曾参与和主持无数的电影研讨会。

 

虽然叶教授是学者,拥有很高的学术资历,但她对电影业的商业部分也很关注。「我对电影制作的世界很熟悉,包括导演、编剧、监制、主要创作人和影评人。我希望能与不同文化及语言背景的观众沟通,给予一些评论意见。我认为电影制作人是解决问题的人。我不觉得学术与商业是截然对立的。」

 

对香港电影的未来充满信心

 

叶教授主要研究东亚电影,她对香港电影特别感兴趣。她说:「许多人说,香港电影正步向死亡或烟灭,但我不同意。我们最近看到不少新晋导演在极低制作成本下完成的精彩作品。全赖业界领导者,例如杜琪峰、曾丽芬、施南生、许鞍华、尔冬升及邱礼涛等,而更重要的是有一群香港年轻人对电影充满活力和热情,才有如此成绩。

 

「香港将会继续保持亚洲区内主要电影制作之都的地位。我认为,我们现在不用对香港电影的未来太过悲观。」

 

对电影的热情

 

叶教授本身的工作虽然很忙,她仍继续多个研究项目,其中最具挑战性的是建立「早期中国电影资料库」。

 

「这个项目有点像我刚才提及的年轻导演拍摄电影,都是在资源紧绌之下,出自对香港电影热爱的一个制作。」不过,由於资料库不是出版物,优配研究金一直未有提供支持。叶教授说:「没关系,我很幸运,得到一班研究助理团队和学生助手热心参与,其中包括两位既有天份又勤恳的岭大本科生。」

 

除了坚负视觉研究系系主任的新职责,以及领导电影资料库项目外,叶教授并将於2017年夏天出任岭大电影研究中心的主任。「我希望可重新讨论和修订中心的目标、目的及影响,以祈更切合大学的研究政策。」

 

同样热爱亚洲电影的岭大学生,可以密切期待叶教授对电影业、电影历史和未来发展方向的真知灼见。

 

Scholar of the Silver Sc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