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与影响
以崭新方法系统地保育非物质文化遗产

承蒙香港赛马会慈善信托基金资助,岭大与香港艺术中心合办知识转移项目「赛马会『传・创』非遗教育计划」,目的是要通过教育提高香港中学生及市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这个项目由2018年8月开展,为期四年半,旨在向广大市民提供一些有意义的非遗计划和活动。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是「社区、团体以至个人接受为属於文化遗产的一些做法、表现、表达、知识、技能,以至与之相关的工具、物件、手工制品和文化空间。」而这个知识转移项目是为了保护、推广、重新界定和活化非遗,其项目的结构模式整合了「教育」、「活化和研究」及「策划和观众拓展」元素,旨在透过体验式学习,以及保护和核对界定香港文化之源的非遗的历史记录,加深香港青少年对本地非遗的了解,亦同时通过将当代艺术手法融入传统工艺技术,活化香港的非遗。
该项目包括两项核心计划:「中学技艺传承」及「大学技艺传承」,整体运作将由岭大历史系刘智鹏教授负责监督。刘教授身兼岭大香港与华南历史研究部主任,也在多个组织担任职务,包括香港地方志办公室主任、《香港通志》主编及历史建筑咨询委员会主席。他与其团队将为这个项目提供丰富的经验。这个知识转移项目的骨干支柱包括传统工匠、非遗项目的大师、当代艺术从业者、他们的学徒和受训员,以及岭大教职员。他们将一起合作,教育学生和公众,并分享与非遗相关的知识、理论和技能。
非遗是继承自祖先,一代一代传承下来,能够惠及香港不同世代的珍宝。这个知识转移项目的对象及预期受益者,包括本地初中生和不同地点地区的公众人士。通过「中学技艺传承」的教育计划,初中生可以向岭大的教职员、工艺大师以及艺术教育工作者学习。这个教育计划特别围绕九种非遗,包括长衫的裁缝制作、剪纸、扎作技艺等,它们都能体现本地传统文化,并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或工艺价值。
刘教授计划与全港学校合作,在四年半时间内,以非遗技艺传承为重点辅以STEAM(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教育学习,开办逾800个课程,直接惠及168,000多名学生。预计至2020年8月,将会有40所学校参与计划,到2022年更会增加一倍。在推出「中学技艺传承」教育计划之同时,香港艺术中心也将透过岭大在学术方面的支持,举办「大学技艺传承」教育计划,以培训非遗导师。这两个教育计划,再加上其他活动,例如非遗峰会、以非遗活动为基础的展览,以及非遗游学团等,估计受惠人数将多达310,000人。
刘教授计划在项目开展的阶段可达到一些关键的里程碑。「中学技艺传承」教育计划的首年课程已於11月初展开。预计到2019年5月底,在中学完成举办40个非遗课程,并进一步设计和开发相关的教材。此外,计划将包含以焦点小组形式与教师举行的会议, 以及与非遗大师的口述历史访谈,以建立资料档案。刘教授希望这项目可提高社区意识,传承令香港人感到自豪的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