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大及香港观鸟会研究揭示保育后海湾湿地 对保护数量减少的水鸟物种非常重要

岭大科学教研组联同香港观鸟会早前进行首项聚焦中国沿海的研究,调查42种后海湾水鸟在过去20年间的种群数量变化,以评估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区对水鸟的不同威胁和影响,并提供重要的基线资料,对数量逐渐减少的水鸟物种作出保育建议。

 

是次研究旨在识别水鸟的物种特徵,与它们的种群数量变化的关系,有助了解它们在繁殖和迁徙方面遇到的不同威胁。岭大和香港观鸟会的研究团队分析了1998至2017年期间的42个越冬水鸟物种,发现其中有9个物种,包括黑脸琵鹭、黑翅长脚鹬、池鹭、青脚鹬、白腰杓鹬、大滨鹬、小鸊鷉、太平洋金斑鴴,以及反嘴鹬的种群数量,在过去 20 年间显著上升。其中,黑脸琵鹭是唯一有足够数据证实,其区域性种群数量的增长,是基於过去30年间国际保育努力的成果,而目前黑脸琵鹭在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中,仍被列为濒危物种。

 

研究团队指出,越冬水鸟的种群数量变化,与其繁殖地和停栖地等物种特徵有关。就繁殖地的影响而言,水鸟在西伯利亚南部繁殖的物种数量,较东亚地区减少的幅度为多。至於停栖地方面,团队发现依赖黄海停栖的物种数量,较其他物种减少的幅度为多,相信与黄海地区的泥滩在过去50年间,因受到沿海开发而导致其生态价值大幅下降逾百分之50有关。此外,研究团队发现,体型较大的物种,例如卷羽鹈鹕和鸭子,在过去20年间的数量较小型物种减少得更多,估计与人类狩猎有关。

 

科学教研组助理教授宋亦希表示,这些研究结果表明,社会有采取保育行动的迫切性,以扭转栖息地急剧减少和劣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这项新发现近日已於国际学术期刊《Frontiers in Ecology and Evolution》上发表。

 

详细调查结果请按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