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内容
博雅教育成就一生 Emerald Publishing
开始内容

研究与影响

岭大研究发现心理距离降低港人移居大湾区的意愿

2021 年 01 月 24 日

 

岭南大学(岭大)研究生院公布一项有关「港人到大湾区城市发展意愿」的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心理距离无可避免地降低港人到大湾区发展的意愿。研究团队认为,政策制定者需要采取行动,提高市民对大湾区未来发展持积极态度的意识。

 

研究团队委托国际调查公司Dynata於2019年3月25日至4月1日期间,随机在全港十八区以网上问卷访问合共1,028名年龄介乎18至35岁的年轻人,以评估他们对到内地大湾区城市发展的态度、顾虑、到访大湾区城市的经历,以及移居到大湾区城市的倾向。

 

团队根据受访者报告的月薪分为三个收入组别。月入介乎0到19,999港元之间的受访者被归为低收入者;20,000港元至29,999港元之间的受访者被归为中等收入者;月收入等於或高於30,000港元的受访者被归为高收入者。低收入、中等收入和高收入年轻人的相对占比分别为四成一(41.9%)、三成一(30.9%),以及两成七(27.1%)。

 

结果发现,至少六成受访者表示曾在过去12个月内到访大湾区城市(图一)。对於到大湾区发展的顾虑,受访者普遍最关心到内地工作薪酬较低、担心内地互联网受到限制,以及内地徵收的所得税较高(图二)。此外,受访者「有信心大湾区将来会繁荣」,以及「有信心大湾区能为香港年轻人带来发展机会」的两项评分,平均分都高於3分(以5分为最高),当中以高收入组别受访者给予的评分最高,分别为3.35及3.18分(图三)。不过,对於未来会否移居到大湾区城市,受访者普遍持中立态度,所得平均分约为2.5分,其中高收入组别给予评分最高,平均分为2.74分(图四)。

 

岭大研究生院研究助理教授朱岳峰教授表示,港人对大湾区的看法与心理距离有关:「心理距离是一个多成分概念,包含时间距离、空间距离和社会距离。港人心理上对大湾区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造成时间距离感,而两地边检则铸建空间距离感,两地不同的政治和经济制度和生活方式构建社会距离感。心理距离无可避免地降低港人对大湾区的正面认知,因而降低到大湾区城市发展的倾向。」

 

他说,港人实地造访大湾区城市可以去除空间距离感,也会有助释除对内地社会的各种疑虑,以缩短社会距离感,而当港人对大湾区未来发展前景抱有积极态度时,将有助弱化时间距离感。

 

领导研究的岭大副校长暨研究生院院长莫家豪教授表示,大湾区的高速发展能为港人带来很多机遇,建议政策制定者应从改变港人心理距离的角度提升他们到大湾区城市发展的意愿。他说:「改善港人对前往大湾区发展的积极性尤为重要,因为积极的态度足以弱化各项对内地社会和管制的担忧,增强到访内地的意愿,从而逐渐加强到当地发展的意愿。我们建议向高收入人士推广实地参访项目和两地精英面对面交流计画,因为研究发现,在高收入组别中,到访内地对会否移居大湾区有显著影响。」

 

有关研究论文将在快将出版的国际学术期刊《社会问题与公共政策分析》(Analyses of Social Issues and Public Policy)上发表。

 

图一

LU study shows psychological distance reduces Hong Kong working adults’ intention to live in GBA cities

 

图二

LU study shows psychological distance reduces Hong Kong working adults’ intention to live in GBA cities

 

图三

LU study shows psychological distance reduces Hong Kong working adults’ intention to live in GBA cities

 

图四

LU study shows psychological distance reduces Hong Kong working adults’ intention to live in GBA cities

 

媒体报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