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与影响
2019 年 10 月 22 日
岭南大学副校长莫家豪教授在「第六届社会政策与治理创新国际研讨会」分享香港年轻人在大湾机遇中的前景
第二位主题演讲的讲者是岭南大学副校长莫家豪教授。莫教授在校内推动有关年轻人就业情况的研究,尤其是与大湾区有关的景象,一直不遗余力。
莫教授演讲的标题是「需要地区发展和合作:年轻人对中国南部大湾区发展机遇的想法和评价」。本年初,岭南大学与华南理工大学就大湾区社会治理进行了研究,莫教授在演讲中详细分析相关研究结果。
「中央、地区和本地政府都一致认为,经济上的诱因,能令大湾区成为一个发展良机」,莫教授称:「但身为一个社会政策研究者,我认为经济诱因虽然重要,却非唯一的政策方向。」
为了解香港年轻人对大湾区的看法,该研究把调查对象分为两个不同的组别:第一组是18至35岁的公众人士,男女数目均等;第二组是於本地大学或私立学院就读学位课程的学生。莫教授谨慎地补充,该研究进行时,现时社会上的示威活动还未开始。
研究首先找出第一组的对象,即18至35岁的人士,对大湾区的发展机会有何想法。几乎一半的受访者对这些机会抱正面态度,约一半的受访者认为香港的积极参与能进一步提升这些机会。
接著,研究尝试了解这些对象是否愿意在大湾区工作。一半的受访者认为他们难以在港找到理想工作,约35%的受访者愿意把握在大湾区工作的机会。
北京的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建议让香港和澳门居民申请当内地公务员。莫教授解释:「可是,在我们的受访者中,愿意当内地公务员的少於20%」,愿意到内地当教师的则少於8%。
受访者主要的忧虑有「不能在大湾区找到适合的工作」(67.2%)、「子女教育问题」(60.1%)等,最多人认为问题是「薪金不满意」(78.2%)。
最后,在第一组的受访者中,近60%不知道香港居民能申请内地居住权,使用当地公共服务。
另一方面,在香港学位课程的学生中,大约35%对大湾区的发展表示「乐观」或「非常乐观」,约27%的学生表示「悲观」或「非常悲观」。
学生受访者当中,认为大湾区发展能为他们带来较好机会的刚好超过50%;而愿意到大湾区工作的受访者比例,跟第一组受访者相若,接近36%。
他们对於在广东工作的忧虑亦相似,唯一不同的是,学生最担心的是使用互联网的限制,对此方面表示关注的人超过八成。57%对在大湾区不能找到工作表示「担心」或「非常担心」。
莫教授在总结时说,我们不应把大湾区发展单单视为推广经济的计划,发展大湾区,也是国内人民与港澳市民的一种社会融合。经济诱因当然重要,但提升彼此间的信任和促进了解是更有意义的。
他说,为了这个目的,我们得了解年轻人想要什么、需要什么。「我们该重新检视香港湾区年轻人的想法,了解他们有多愿意在这里工作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