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內容
開始內容

研究與影響

改變工作模式-Arnold B Bakker教授暢談處理工作之概念

改變工作模式-Arnold B Bakker教授暢談處理工作之概念

香港人工作勤勞舉世聞名。他們每年平均工作 2,300 小時,遠多於大多數先進國家的 1,700 小時。在這 個城市,「工作狂」隨處可見。

然而,工時長也有其代價。除了疾病、缺勤和長期疲勞比率均處於高位外,我們亦是世界上其中一群最 不快樂的人。在聯合國可持續發展方案聯盟發表的《2016 年世界快樂報告》中,香港排名第 75 位,落 後於利比亞、墨西哥及委內瑞拉等發展中國家。

當然,工作過勞及其衍生而來的問題不僅見於香港,同時也是全球普遍的現象,不單影響在職人士,更 會導致生產力下降及僱員流失率上升,對機構造成打擊。

量度工作投入程度的嶄新模型

荷蘭心理學家 Arnold B Bakker 教授,是該議題研究先驅。Bakker 教授來自荷蘭鹿特丹大學,現時亦擔任 嶺大應用心理學系訪問兼任教授一職。

Bakker  教授是最早研究處理工作與耗竭問題的學者之一,他聯同燕豪芬理工大學的  Evangelia   Demerouti

教授發表「工作虛耗-緩衝資源理論」,作為識別機構員工壓力點的框架。

雖然不同工種的特定職責和任務可以有很大分別,但其虛耗及所需的緩衝資源卻大致一樣。Bakker 教授 表示:「我們認為,每份工作都有某些虛耗和緩衝資源的特性。當中,來自工作的壓力及情緒負荷等均 耗費員工的精力。」

為免員工感到疲勞和耗竭,機構可提供足夠的緩衝資源,包括提供同儕支援、同事或主管對員工工作表 現的反饋,以及讓員工工作更為自主。

Bakker 教授舉例說:「當你工作非常繁忙,應接不暇卻又趕緊要完工時,如果有同事主動分擔部分工作, 為你提供支援,時間壓力就比較容易處理了。」

Bakker 教授與 Demerouti 教授共同設計的工作虛耗-緩衝資源問卷,現時用以釐定工作虛耗量及緩衝資 源的配備支援。他指出,該模型相當靈活,適用於任何行業和工種。而迄今要求兩位教授提供專業意見 的機構,來自包括醫藥、空中交通管制、執法部門及電話查詢中心等行業。

創造自己的資源

人們一旦投入工作,便會充滿活力、專心一致,全然埋首於職務當中。他們從工作中找到生命的意義, 並獲得更大的滿足感。然而,前設是員工得要學會如何把工作環境適度調節。

在機構層面營造理想的環境,讓員工投入工作,一般來說均是人事部的職責。從人力資源策略的角度考 量,他們應就提供足夠的工作緩衝資源作出建議,例如額外的輔導及培訓,讓僱員能更順利完成工作。

就個人而言,僱員可主動改變工作的各個層面,增加工作的吸引力,加以利用 Bakker 教授所說的「自我 緩衝資源」,例如透過小休或跟快樂的同事聊天,從而提振精神。

「只要教導僱員『為工作塑形』,他們便可以調整自己的工作和每日的體驗。」Bakker 教授解釋:「這 是工作形塑理論的一部分,你可以要求意見回饋或培訓等等的工作緩衝資源,亦可要求做不同類型的工

作,讓你更能發揮所長。」

利用資源讓人投入工作的方法,即使是機械式的刻板工作也能應用得上─只要讓員工在一天內輪流負責 不同崗位即可。

隨著研究人員及不同機構陸續接觸到「工作虛耗-緩衝資源理論」,Bakker 教授亦收到世界各地機構的 查詢,他們都希望對這個理論進一步了解。「我每天都收到來自台灣、澳洲、南美、南非,以至歐洲各 國的電郵。舉例說,位於智利聖地亞哥的智利基金會便利用有關問卷,以祈促進國內工種的創新思維。」

全情投入的研究者

Bakker 教授自己相當敬業樂業。「我真的熱愛自己的工作,這誠然是我的使命,或許這就是我 25 年來 仍專注這項工作的唯一原因。」

他現階段很喜歡能夠透過研究、建議、演說、著書以至撰文,提升人們的生活質素。「我能夠為自己和 他人做一些有意義的事。」他補充:「這就是我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