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內容
開始內容

研究與影響

從復仇到和解:衝突後社會邁向公義的新路向

從復仇到和解:衝突後社會邁向公義的新路向

在專制政權瓦解後,如何為舊制度的受害者伸張正義,是新任政府所面對的一大課題。

是否要向那些踐踏人權的人報復?抑或讓他們尋求寬恕,在新體制下得到贖罪的機會?

這些問題一直是波蘭、前捷克斯洛伐克、南非、盧旺達、柬埔寨,以及最近成為國際焦點的緬甸(該國 軍政府於 2010 年大選失利後交出政權)等國的重要議題。

熱衷研究過渡中的公義

如何讓社會整體放下過去的仇怨,積極聚焦國家當下的發展,是社會學及社會政策系 Roman David 教授 尤感興趣的課題,他致力研究的範疇名為過渡中的公義。

國際公義過渡研究中心指出,公義過渡「並非『特殊』的公義,而是在國家經歷衝突或鎮壓後,過渡至 公義得以彰顯的社會環境的方法」。David 教授進一步解釋:「這個新興研究領域橫跨多個學科,涵蓋 社會學、政治學、法學、心理學及發展研究。」

他表示對這個範疇有着切身的興趣。他生於以往並不民主的捷克共和國,親身見證國家從專制過渡至民 主。

此外,有別於傳統的社會和政治學家,探討公義過渡的學者會審視真相和寬恕等命題。可是這兩項主題 已於數十年前社會科學研究當中式微。例如,因宗教意涵的關係,很少人會認真研究寬恕這個議題。 David 教授指出:「公義過渡是社會政治的心理歷程,值得深入關注,我們均希望在衝突過後可和平共 處。」

包容、排斥還是協商和解?

公義過渡研究的另一特性是 David 教授所說的「人事制度」,即新政府如何挑選官員擔任行政或司法職 位。反之,傳統的政治學家則著眼於探討選民和政黨的行為。

據 David 教授所言,挑選新任官員的基準可以是包容、排斥或和解性質。他說把某人撤職是最普遍的人 事變動,即撤換與前政權有關的官員,但這並非唯一的選擇。以和解的方針,前官員勇於認錯後也可再 次出任公職。

「這種手法源自波蘭,如實披露過去的人可重獲機會。」David 教授指出:「歷史真相來自坦白承認過 失的人。因此,曾同流合污之輩也可重新出任公職。然而,舉例說,如果他供稱沒有與秘密警察勾結合 謀,卻有證據証明他撒謊,那麼司法程序便會啟動,取消其出掌公職的資格。波蘭人制裁的是今日的誠 信問題,而非昔日的罪孽。」

這種前事不計的做法可讓新近推行民主的國家展開療傷歷程。而在排除異己的手法中,社會內部衝突持 續,後果堪虞,情況就如今天的伊拉克或利比亞,基本上已是國不成國。

緬甸的公義

David 教授說,緬甸是他目前的研究焦點,緬甸吸引他的原因可真不少。「首先,個人而言,緬甸曾經 擁有莫大潛力,其二戰後的經濟指標與韓國不相伯仲。比較今天的緬甸和韓國,我們可以看到緬甸軍政

府造成的巨大破壞,但同時也可預見這個國家仍可在亞洲捲土重來。」

他亦指出,緬甸是社會和政治發展的實驗室,無論是種族衝突、公義、寬容、協商或民主化的問題,均 不失為有意義的研究課題。

「此外民主領袖昂山素姬也是緬甸吸引我的原因。」他表示:「雖然她處理少數民族的問題上為人詬病, 但她很快便重獲機會作出補救。說到底她仍是可與曼德拉、哈維爾等看齊的的世界領袖。事實上,昂山 獲諾貝爾和平獎,哈維爾可謂功不可沒。」

對人的興趣

David 教授於 2012 年加入嶺大,他表示將繼續研究世界各地的公義過渡的概念。

除 了《Limited Liberalism and Democratization in Myanmar》這部與 Ian Holliday 教授合著的新書 外, David 教授也有興趣研究韓國,審視其於日本佔領以及二戰後在專制政府控制下,如何過渡並發揮協商 和解等積極方略,邁向未來。

他不時出席研討會,並為烏克蘭擔任顧問,旨在協助其改革行政和司法制度。

雖然 David 教授的研究深入國際議題,但他主要感興趣的並不在於公義過渡如何在國家層面得以應用, 而是在人與人之間如何落實。他說:「不公義的事情並不抽象,相反,牽涉其中的都是有血有肉的個體。 我關心的是人,是他們的意見和判斷,不是所研究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