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內容
開始內容

教與學

教學、關懷、成長-專訪中文系劉燕萍教授

教學、關懷、成長-專訪中文系劉燕萍教授

劉燕萍教授曾三度獲頒大學優異教學獎並曾取得優秀教學證書獎,成為嶺大首位榮獲「教學終身成就獎」 的教員。她認為,向學生傳授學問之際,更應着重對品格和精神的裁培,實踐「以生命影響生命」的博 雅精神。

教學育人的抱負

自 1994 年加入嶺大 ( 前「嶺南學院」) 至今,劉燕萍教授曾任文學院院長及協理副校長 ( 學生事務 ),但 最享受的始終是教學。

她回憶當初加入嶺大,是緣於對教育的熱誠和對青年人的關懷。早年移居加拿大,曾從事其他工作,然 而清楚感到教育才是真正的抱負。劉教授對當時有不少香港學生輕生深感痛惜,觸動了投身教育的使命 感。1993 年回流香港後,即在香港大學攻讀博士課程,並在機緣下加入嶺南,廿二年來心繫嶺大學生。

方法與心靈並重

劉教授的課程包括中國古典文學史、古典小說、神話與文學、元曲等。她在課堂上談笑風生,與學生互 動交流,以「方法教學」與「心靈教學」引導學生思考。劉教授時刻思考改進課堂設計,從教學用的電 腦簡報、讀本、論文,到講課的眼神、聲線和語速,都準備得一絲不苟。

劉教授認為只有啟迪學習興趣,授課時既解惑又製造疑惑,鼓勵學生多方思考問題,成為自己的老師, 才是長遠有效的教學。只側重於「方法教學」容易令學生與文本割裂,視作品為應付考核的材料,之後 便拋諸腦後。惟有以「心靈教學」誘導學生用心閱讀,與作者「心心相印」,才能有效掌握理性分析的 知識,將前人的智慧融入生命實踐中。所以她選擇教授文本時,除衡量藝術價值外,更會考慮作品傳達 的哲學思想對學生的啟發。

難忘的師生緣份

多年來,劉教授擁有很多珍貴的師生回憶。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患有罕見疾病、行動不便、依靠呼吸機 維持生命的學生。三年的大學生活本來已是艱辛的挑戰,他更需要時常進出醫院接受治療。他不良於行, 輪椅無法穿梭圖書館的書架,又因呼吸機的關係令說話困難。但他沒有氣餒或放棄自己,反而加倍努力, 雖然得到校方豁免,他仍堅持完成導修課上所要求的口頭報告。他能夠如期以不錯的成績畢業,實在讓 人感動。

劉教授回憶當初錄取這個學生,除了欣賞他求學的熱忱,亦希望透過他不屈不撓的精神,對其他學生產 生正面影響。與其說是自己給予這個學生機會,不如說是這學生給予嶺大師生一個見證逆境自強的寶貴 經驗。該學生後來在嶺大完成碩士課程,畢業後經歷過求職困難的日子,劉教授便鼓勵他將心路歷程書 寫出來。著作出版後,他將所有版稅捐予中文系,設立獎學金回饋母校。他的成就既體現個人努力,更 反映教育對全人成長的重要性,以及「以生命影響生命」的博雅精神。

當然,並非每個學生都有在逆境中自強不息的毅力。也許身為母親以及曾任教中學的經驗,令劉教授更 能諒解學生在生活上面對的困難與不安。她坦言未能關心所有學生,只希望盡力幫助有需要的同學。即 使大學的教學、研究及行政工作繁重,她都樂意成為學生傾訴心事的對象,亦會主動關心他們。有時學 生也會報以讓人窩心的舉措,例如他們旅遊期間寄來明信片或小擺設。她在「古典小說」課上講授傳奇

《柳毅傳書》,有學生其後遊覽洞庭湖時拍攝與故事有關的場景、主角柳毅和龍女的塑像照片給她作備 課之用。物輕情意重,代表嶺南師生關係親厚的博雅精神。劉教授珍惜每一段師生緣份。

回首多年在嶺大的教學生活,劉教授感恩地謙稱自己是幸運的。在她身上,我們看到一位靈活的學者, 更看到一位醉心學問、誨人不倦的老師。「教學相長」,理當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