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內容
開始內容

教與學

與小學生探索科學趣味

與小學生探索科學趣味

嶺大的科學通識教育不僅關顧校內學生,也同時惠及屯門的社區。在2016/17兩個學期裡,共有70位嶺大學生,引領約90名來自屯門三所小學的學生,一起探究科學知識。

 

曾修讀「生態環境:環境問題的科學」課程(包含服務研習元素)的嶺大三年級學生鄧適愉說:「我們要誘導小孩子對科學產生興趣,鼓勵他們學習和思考。」他帶領小學生做實驗,把垃圾轉化成可以爆發的火山,將博雅教育培養的探索精神及批判思考傳授給小孩子。

 

用諸於社會

 

把垃圾轉化成一個爆發的火山是「固體廢物管理」主題的其中一項活動。嶺大學生教導鄉師自然學校的小學生如何減少消耗、廢物利用、循環再造和廢物重用。在另一個與僑港伍氏宗親會伍時暢紀念學校合作的項目中,嶺大學生透過課堂活動和視像製作,與該校小學生探討「動物多樣性」、「哺乳類動物」、「魚菜共生」及「植物」等題目。

 

雖然教育界已加強推動STEM(科學、科技、工程、數學)教育,但統計資料顯示,許多小學教師對科學的「自我能力評估」,比其他科目為低,有些教師甚至不想在課堂上花太多時間教授科學。課程導師MarkMcGinley教授表示,透過向小學生灌輸正面的科學體驗,希望令更多學生繼續對STEM科目感興趣。

 

向小朋友講解科學概念其實並不容易,對非主修科學的大學生來說難度就更高。然而,嶺大學生所付出的努力,令項目非常成功。在服務項目完成後,嶺大向鄉師自然學校、僑港伍氏宗親會伍時暢紀念學校及興德學校進行了意見調查,結果十分正面。McGinley教授說:「其中一位鄉師自然學校學生,在意見調查中就『跟嶺大學生學習』一項打分;在一到十的分數裡,這位學生竟打了200,000分!」

 

教學相長:激發對科學的興趣

 

大部分嶺大學生只修讀一個科學課程,難以在短時間內激發他們對科學領域的興趣。他們修讀「生態環境:環境問題的科學」課程時,需要為小學生準備一些有趣和互動的教學材料,同時引發他們對科學的興趣。

 

活動完結後,嶺大學生在班上進行了反思討論。他們講述當初如何嘗試在網上尋找可靠的資料,然後篩選搜集得來的材料,組織起來,展示給小學生看。Mc-Ginley教授說:「我期望學生可以學到一些重要的技能,其中之一就是尋找和處理科學資料的能力。」事實上,大部分參與的嶺大學生,通過擔當「教師」的角色,獲得不少科學知識。二年級學生關愷喬說:「我以為講授一些有關環境污染的基本常識很容易;但原來我的知識並不足夠。為了備課,我搜集了更多有關環保問題的詳細資料。」

 

重新認識教育

 

對McGinley教授和嶺大學生來說,與鄉師自然學校合作是一次獨特和喜出望外的經驗。鄉師自然學校是非傳統的實驗學校,沒有一般學校的課程架構和規條限制,著重從大自然中學習知識。對嶺大學生來說,這確是一項挑戰。但他們最終均能迎難而上,悉心設計課堂內容,令學生積極投入。三年級學生黃澄心說:「開始時非常洩氣,後來我由衷地享受與孩子們

一起的時光──這個歷程既漫長但又難忘。」有些學生更深刻體會傳統教學的問題,明白小朋友在學習過程中的需要。

 

這次的經驗無疑提升了嶺大學生在溝通和組織方面的技能。二年級學生區清怡說:「為了確保小學生成功完成實驗,我與拍檔上課前先行試驗數次。我們學到了如何管理課室秩序,也學會與其他小組成員和諧合作,並懂得處理突發問題。對我來說,這是非常寶貴及難得的體驗。」

 

展望未來,McGinley教授希望「科學教研組」的發展能為嶺大學生帶來更多服務研習機會,並為社區作出貢獻。

 

Science with Primary Students

嶺大學生與鄉師自然學校學生一起進行科學實驗。

Science with Primary Students

在嶺大學生的指導下,僑港伍氏宗親會伍時暢紀念學校學生在仁愛堂社區中心進行關於「魚菜共生」的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