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電影學者-葉月瑜教授

視覺研究系的葉月瑜教授,在台灣土生土長,是資深的亞洲電影研究專家。
你可能也察覺到近年上映的一些荷里活大片有一個趨勢:就是電影有一部分在中國取景;或與中國合資;或有中國演員參演。著名例子有《花木蘭》、《絕地救援》和《長城》等。這樣說來,中國是否有機會取代美國電影業的地位?
究竟中美在電影方面的合作,是天作之合還是鴛鴦錯配呢?
葉月瑜教授對這個趨勢抱懷疑態度。她說:「我認為大家的焦點有點兒放錯了。中國的電影業(至少自1949年起) ,根本不旨在迎合外國觀眾。要讓中國以外的觀眾接受中國電影,還需要時間和很大的努力。」這個看法,不單來自一位電影業旁觀者,而是今天亞洲電影世界的一把重要聲音。著名電影學者葉月瑜教授有不少關於亞洲電影的著作,亦參與不少電影業界的活動。她剛被委任為嶺大視覺硏究的講座教授,並將於2017年8月接任成為嶺大視覺研究系系主任。
橋接電影與學術世界
葉教授早在六歲已開始對電影產生興趣。當時她母親經常帶她去看韓國的文藝悲劇。年少時候對電影的熱愛,促使她後來選擇了電影研究,並在南加州大學電影學院取得電影研究博士學位。
今天,葉教授已被公認為中國及亞洲電影研究專家。她曾在哈佛大學、台灣清華大學、台灣中央研究學院及國立台灣大學擔任訪問學者,並曾經是加州大學聖塔巴巴拉分校訪問研究員。她的學術著作多不勝數,亦曾參與和主持無數的電影研討會。
雖然葉教授是學者,擁有很高的學術資歷,但她對電影業的商業部分也很關注。「我對電影製作的世界很熟悉,包括導演、編劇、監製、主要創作人和影評人。我希望能與不同文化及語言背景的觀眾溝通,給予一些評論意見。我認為電影製作人是解決問題的人。我不覺得學術與商業是截然對立的。」
對香港電影的未來充滿信心
葉教授主要研究東亞電影,她對香港電影特別感興趣。她說:「許多人說,香港電影正步向死亡或煙滅,但我不同意。我們最近看到不少新晉導演在極低製作成本下完成的精彩作品。全賴業界領導者,例如杜琪峰、曾麗芬、施南生、許鞍華、爾冬陞及邱禮濤等,而更重要的是有一群香港年輕人對電影充滿活力和熱情,才有如此成績。
「香港將會繼續保持亞洲區內主要電影製作之都的地位。我認為,我們現在不用對香港電影的未來太過悲觀。」
對電影的熱情
葉教授本身的工作雖然很忙,她仍繼續多個研究項目,其中最具挑戰性的是建立「早期中國電影資料庫」。
「這個項目有點像我剛才提及的年輕導演拍攝電影,都是在資源緊絀之下,出自對香港電影熱愛的一個製作。」不過,由於資料庫不是出版物,優配研究金一直未有提供支持。葉教授說:「沒關係,我很幸運,得到一班研究助理團隊和學生助手熱心參與,其中包括兩位既有天份又勤懇的嶺大本科生。」
除了堅負視覺研究系系主任的新職責,以及領導電影資料庫項目外,葉教授並將於2017年夏天出任嶺大電影研究中心的主任。「我希望可重新討論和修訂中心的目標、目的及影響,以祈更切合大學的研究政策。」
同樣熱愛亞洲電影的嶺大學生,可以密切期待葉教授對電影業、電影歷史和未來發展方向的真知灼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