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周愛靈教授致力推動音樂教育
「我希望學生不要視音樂課為另一個科目,擔心考試或爭取學分。我希望他們修讀音樂課是為自己的人生注入健康與喜悅的一個途徑。」這是周愛靈教授對學生的由衷之言。周教授是嶺大歷史系的副教授 (教學),也身兼黃炳禮音樂及演藝部的主管。
不少教職員和學生都知道周教授是一位鋼琴家,亦致力推動音樂教育。她對音樂的熱愛是到了少年時代才發展出來的,周教授分享她的經歷說:「我父母認為音樂對一個人的成長發展非常重要,因此在我四歲的時候,已安排我學鋼琴。我最初不喜歡練琴,但到了差不多十歲,音樂卻成為了我逃避日常煩惱的安全港灣,以及表達感情的 渠道。」
高中時,周教授繼續彈鋼琴和吹長笛,也參加了合唱團。她曾經在加拿大音樂比賽的全國決賽中獲得亞軍,亦在多倫多音樂學院的第十級鋼琴表演獲得最高級別的銀獎。她在大學最初主修音樂,希望把她對音樂的追求,與更廣泛的博雅教育結合起來。然而,她發覺大學對音樂培訓的要求限制太大,逐漸削弱了她對音樂的熱愛,亦令她失去追尋其他興趣的空間。周教授說:「為了令音樂成為日後的事業,需要面對很多問題,我不想被這些問題破壞我對音樂的熱愛。音樂在我的生命裡佔有非常特殊的地位,我希望它能繼續保持下去。」
周教授後來曾修讀過哲學、心理學和政治學,最後轉為主修與音樂看似無關的 歷史。她說:「歷史與音樂看似是不同的領域,但其實兩個學科都是要了解人類生活的根本本性,以及表達人類的核心經驗。」自此,周教授一直致力研究文化和教育的歷史,特別關注正規學習如何塑造我們的身份和人生經歷。
她對研究教育的熱誠,激發她致力擴展嶺大的博雅教育課程。自從2014年被委任為大學的音樂統籌後,她努力令全校學生,不論他們的音樂知識背景如何,都能夠從音樂教育中獲益。她曾經進行實驗,為欣賞音樂會的學生解釋相關音樂的政治及社會背景資料,看是否能提升學生聽音樂表演的體驗。她亦計劃進一步推動舉辦創意工作坊,讓學生親身體驗音樂如何激發他們在其他方面的創造力。周教授解釋說:「我希望所有學生明白音樂能夠幫助他們得到更多的愛、關懷、諒解和自信。每個人都可以創作音樂,每個人都可以從音樂中得益。」
周教授計劃於2018-19學年,在嶺大的駐校藝術家和駐校作家計劃之上,加入駐校音樂家計劃。一位德國爵士音樂鼓手將會來嶺大協助開辦新的創意樂器合奏課程;另外,一位美國歌唱家將會主持一個歌唱研習班,並指導嶺大合唱團。這些專業音樂家不單幫助學生發展他們的音樂才能,並會作為榜樣,分享他們如何將音樂、生活及其他藝術形式聯繫起來。周教授說: 「博雅教育是關於不同領域及學科的相互交流和融合。我們若提供更多的課程和活動將音樂與政治、文學與戲劇、音樂與電影等貫穿,就更能夠讓學生體會到音樂與創意藝術如何幫助他們在世界上找到自己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