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內容
開始內容

研究與影響

以嶄新方法系統地保育非物質文化遺產

以嶄新方法系統地保育非物質文化遺產

承蒙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資助,嶺大與香港藝術中心合辦知識轉移項目「賽馬會『傳‧創』非遺教育計劃」,目的是要通過教育提高香港中學生及市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這個項目由2018年8月開展,為期四年半,旨在向廣大市民提供一些有意義的非遺計劃和活動。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定義是「社區、團體以至個人接受為屬於文化遺產的一些做法、表現、表達、知識、技能,以至與之相關的工具、物件、手工製品和文化空間。」而這個知識轉移項目是為了保護、推廣、重新界定和活化非遺,其項目的結構模式整合了「教育」、「活化和研究」及「策劃和觀眾拓展」元素,旨在透過體驗式學習,以及保護和核對界定香港文化之源的非遺的歷史記錄,加深香港青少年對本地非遺的了解,亦同時通過將當代藝術手法融入傳統工藝技術,活化香港的非遺。

 

該項目包括兩項核心計劃:「中學技藝傳承」及「大學技藝傳承」,整體運作將由嶺大歷史系劉智鵬教授負責監督。劉教授身兼嶺大香港與華南歷史研究部主任,也在多個組織擔任職務,包括香港地方志辦公室主任、《香港通志》主編及歷史建築咨詢委員會主席。他與其團隊將為這個項目提供豐富的經驗。這個知識轉移項目的骨幹支柱包括傳統工匠、非遺項目的大師、當代藝術從業者、他們的學徒和受訓員,以及嶺大教職員。他們將一起合作,教育學生和公眾,並分享與非遺相關的知識、理論和技能。

 

非遺是繼承自祖先,一代一代傳承下來,能夠惠及香港不同世代的珍寶。這個知識轉移項目的對象及預期受益者,包括本地初中生和不同地點地區的公眾人士。通過「中學技藝傳承」的教育計劃,初中生可以向嶺大的教職員、工藝大師以及藝術教育工作者學習。這個教育計劃特別圍繞九種非遺,包括長衫的裁縫製作、剪紙、紮作技藝等,它們都能體現本地傳統文化,並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學、藝術、科學、技術或工藝價值。

 

劉教授計劃與全港學校合作,在四年半時間內,以非遺技藝傳承為重點輔以STEAM(科學、技術、工程、藝術、數學)教育學習,開辦逾800個課程,直接惠及168,000多名學生。預計至2020年8月,將會有40所學校參與計劃,到2022年更會增加一倍。在推出「中學技藝傳承」教育計劃之同時,香港藝術中心也將透過嶺大在學術方面的支持,舉辦「大學技藝傳承」教育計劃,以培訓非遺導師。這兩個教育計劃,再加上其他活動,例如非遺峰會、以非遺活動為基礎的展覽,以及非遺遊學團等,估計受惠人數將多達310,000人。

 

劉教授計劃在項目開展的階段可達到一些關鍵的里程碑。「中學技藝傳承」教育計劃的首年課程已於11月初展開。預計到2019年5月底,在中學完成舉辦40個非遺課程,並進一步設計和開發相關的教材。此外,計劃將包含以焦點小組形式與教師舉行的會議, 以及與非遺大師的口述歷史訪談,以建立資料檔案。劉教授希望這項目可提高社區意識,傳承令香港人感到自豪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eservation and Educatio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eservation and

 

更多 研究與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