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及創新教育法提升教與學

在教與學中心總監張柏德教授(Prof Peter Duffy)辦公室牆上,掛了一幅「保存過去,創造未來」的標語。「我對它的理解是停止、保留及反思:停止做一些沒成果或已過時的事情、繼續做一些有成果的工作、重新審視一些切合大學發展需要的項目。」他說。

 

自七個月前加入嶺大以來,張柏德教授一直與管理層、教職員、學生和不同部門交流,了解他們的需要和教學上的困難。「我們除了針對混合教學所帶來的挑戰,亦審視大學整體教與學的措施。」

 


圖: 張柏德教授與Furhat -- 嶺大為豐富學生課堂學習體驗而添置的AI 社交機器人。

 

嶺大早在教與學上應用新科技,而近期的社會運動和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亦促成了新的教學模式。自2019年底以來,嶺大已在大部分課程中採用網上學習,而從2020年9月剛開始的新學期,嶺大提供面授與網上教學同步的混合模式予學生選擇,為他們提供最大的學習靈活性。「對不少人來說,這種模式上的根本轉變需要重新思考和適應。我的挑戰是如何確保教與學中心提供的支援及措施能真正幫助到教師,成效是否合乎要求。」

 

基於時間限制、技術限制或難以改變自己已實踐多年的教學法,部分教師在採用網上和混合教學時或會遇到不少困難;而學生在學習上,也會面對科技帶來的挑戰。「人們普遍認為學生擅長使用科技,但根據我的經驗,他們往往只會運用它在社交上,而不是用於學習。這是一個重要的差異。此外,學生在學習上及職場上所需要的科技技能也有所不同。」張柏德教授說。「因此,教師的角色與以往不同,他們需要提升學生不同的數碼技能,以應付不同的需要。」

 

為配合嶺大策略發展計劃中,以科技滿足學生需求、發展智能教學和其他教學法的目標,張柏德教授及團隊制定了一系列措施,以幫助教師(和學生)提高科技知識,使他們能教授學生與時並進的技能。

 

Prof Peter Duffy

圖: 張柏德教授以「學習主導和科技驅動」的方針,推動創新教學法的發展。

 

教與學中心將著重四個策略重點領域的工作:優化學習、創新學習、學習數據分析和學習設計。優化學習的原則是通過全面培訓,提升學術人員提供創新教學法的能力;創新學習旨在重新審視及調配嶺大虛擬和實體的學習空間,以加強教與學的靈活性;學習數據分析是利用數據和實證的方法支持教與學的變革;學習設計則在博雅教育的背景下,提供個人化、數碼化、果效為本的教育課程。

 

「例如在優化學習的領域下,我們正開發一個iPortfolio應用程式,利用科技幫助學生建立長遠的學習目標,甚至幫助他們求職。該程式能協助學生總結在嶺大四年(或任何時段)的所有習作、體驗式學習、服務研習、課外活動和所有其他活動,是一份獨一無二的個人履歷,而不再只是平平無奇的紙本簡歷。」張柏德教授解釋說。

 

張柏德教授指出,大數據或學習數據分析能有效幫助事實基礎教學方法的發展。「優化學習分析平台 (Learning Enhancement Analytics Portal 或LEAP) 便是其中一個項目。例如,老師可以查閱自己的學科教與學評審(CTLE)平均分數,還可以瀏覽學生的整體水平及畢業指標。」他說。「大學也可透過系統為學生的學習體驗及畢業要求作配對。在學期間,學生可登入系統並自我分析:『我在某個領域確實做得很好,但是在某方面做得不足,下學期的某門選修課將可以幫我一把。』其實這些數據或資料應已存在;問題只是如何將它們組合在一起。」

 

張柏德教授在加入香港和澳洲的高等教育機構前是一名中學教師,現在他是創新教育的倡導者。但他深信人——老師——始終是教育中最重要的元素。

 

「雖然老師的角色已經改變,但他們在教育中是不能或缺的。從某種意義上說,教學是一門藝術;它除了需要創造及嘗試,亦要有科學支持。我們明白人們的學習方式及其理論,例如集體學習的效果比個人為佳;我們明白不斷反覆練習能有效把人們的短期記憶變成長期記憶等。我們十分了解這些科學,問題是如何把它們實踐的在博雅教育的環境中。」

 

「學習是群體性的,但教育的影響可以是十分個人的。我認為科技除了可以使老師擺脫一些繁瑣的工作,從而給他們更多的時間投放在更有用的地方,還可以幫助學生把學習活動及成果連在一起,令他們清楚個人的學習需要及訂下學習藍圖。我們有大量的數據可作分析及參考,下一步是如何為他們設計出個人的學習體驗。我認為嶺大在這些方面比其他大學具有很大的優勢。」

 

「提升學生的學習體驗是我們的最終目標,教與學中心的工作就是促進這方面的發展。」張柏德教授說。「有人曾問我最終是為誰工作,我的答案是:學生。雖然我們九成的時間也是與教職員合作,但如果我們把工作做得好,就能豐富學生的學習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