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大參與倡建抗戰文物徑推動香港抗日歷史知識轉移

香港抗日歷史和遺址是本港珍貴的歷史資源。為了讓世人明白這些鮮爲人知的故事,以及利用抗戰遺址幫助業界開展文化旅遊項目,自2017 年開始,嶺大香港與華南歷史研究部在眾多團體及機構,包括抗日游擊隊港九大隊後人的支持下,多番實地考察抗戰遺址,訪問親歷者和知情人,從而提出建立沙頭角、西貢和大嶼山三條抗戰文物徑的構想。

 

圖: 劉蜀永教授

 

月前,嶺大發佈沙頭角抗戰文物徑計劃的細節。全長12.9公里、約需4.5小時完成的文物徑以籌建中的香港沙頭角抗戰紀念館(羅家大屋)為起點,途經南涌羅屋村、老龍田宴臺山、鹿頸村、烏蛟騰烈士紀念園,最後以烏蛟騰村作終點。除了歷史遺址,文物徑亦擁有珍貴的自然生態環境,如淡水沼澤、溪流、紅樹林等,讓公眾在了解香港淪陷期間的抗戰歷史之餘,一同欣賞鄉村的自然風光,並振興新界偏遠鄉村的經濟發展。

 

KT

嶺大香港與華南歷史研究部與眾多團體及機構合作,發掘香港珍貴歷史。

 

嶺大香港與華南歷史研究部高級研究員劉蜀永教授表示,「這是嶺大的知識轉移的一部份。我們把研究成果與社會各界分享,好讓香港市民,特別是年輕人,能多一點了解自己身邊的事物,認識歷史的發展。」

 

「日軍進攻香港期間,香港政府打了18天便投降,所以日佔時期的三年零八個月,只有抗日游擊隊港九大隊一直在抵抗。」劉教授說。「他們大概不到1,000人,但就犧牲了115人。」在歷史的洪流中,三年零八個月及1,000人或是微不足道的數字,但當中充滿無數故事及歷史意義。

 

KT2

劉教授研究工作包括實地考察抗戰遺址,訪問親歷者和知情人。

 

「工作的困難是挺多的。事情已過去了近80年,親身經歷過的老戰士,絕大部分已經過身了。我們主要從他們的出版及回憶錄等尋找線索,然後再到現場搜證。」

 

「例如1943年5月一個晚上,當時港九大隊大嶼山中隊中隊長劉春祥帶領數個隊員,坐帆船從東涌到屯門龍鼓灘開闢一個新的工作地區。在沙洲、龍鼓洲附近,他們遇到日本砲艇的攻擊,最後船被打沉,而船上所有人也犧牲了。」劉教授說。「香港政府公佈的港九大隊115位烈士名單中,連劉春祥在內共有8位是和這事件有關係的。但我們做研究時,發現當時有說犧牲的有12至13人,那其餘的是甚麼人呢?」

 

幾經轉折,劉教授團隊在2021年1月終於找到真相。「大嶼山中隊有位指導員活到了100歲,在廣州去世,去世後家人把他的書信當廢紙賣掉了。後來輾轉有位港九大隊的後人,通過網上拍賣,以3,000多元人民幣買下這20多頁的書信。書信裡提到,事件中共有12位同胞犧牲,包括7位游擊隊隊員,其餘5位是名叫梁克的船家、其妻子、兩個女兒及一個兒子。為甚麼他的家人也在船上呢?就是說這條船很有可能是他們一家用以謀生的一條船。他們全家冒著生命危險支持游擊隊抗戰。這是一個非常感人的故事。」劉教授說。

 

劉教授道出另一個發生在大嶼山的故事。「港九大隊副大隊長魯風在日軍掃蕩大嶼山期間,正在當地一間尼姑庵養病,及後因風聲緊,被轉到寶蓮寺山後面的一個小房子居住。一天日本軍人闖進寶蓮寺,當時寶蓮寺住持筏可大師極力掩護魯風,除了讓他扮成和尚和其他人一起誦經外,他即使被毒打及在軍刀架在脖子上的情況下,也不透露隊長的行蹤,而魯風亦因此得以成功脫險。」

 

「另外,有記載說當時游擊隊曾在大澳打了一仗,把警察局的警察全都捉了起來。但是那警察局究竟在甚麼位置呢?後來我們根據他們提供的回憶到現場去,發現那地方還在。」

 

KT4
劉教授及其團隊同時與劉智鵬教授(左三)開展其他有關香港抗戰歷史的項目。

 

劉教授表示,三條文物徑大致可反映出港九大隊在新界奮勇抗戰的歷史面貌,而西貢和大嶼山文物徑計劃的細節已經完成。除了文物徑計劃,香港與華南歷史研究部主任劉智鵬教授、劉教授及其團隊同時開展其他有關香港抗戰歷史的研究及出版項目,當中包括一本《港九大隊志》,把大隊重要的事情按照地方志的形式編修,包括為有特別事蹟的指戰員和民眾立傳。

 

按此了解沙頭角抗戰文物徑計劃的細節

https://www.ln.edu.hk/cht/hkschrp/kt/public/sha-tau-k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