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音樂教育結合藝術、健康及可持續發展元素有助學生全面發展

為加強嶺大的全人教育及提升本科課程教與學的廣度及深度,大學去年將黃炳禮音樂及演藝部與核心課程及通識教育辦事處合併,為現有的音樂科目及活動注入新的元素。

 

「我們的科目及活動並不是為培訓樂手及演奏家而設,而是透過音樂教育,讓來自不同背景及學科、即使本身不諳音樂的同學,去明白及體驗音樂在欣賞與美學以外的益處,助他們得到全面發展。」黃炳禮音樂及演藝部主任葉劍豪教授說 (圖 )。

 

葉教授指出,黃炳禮音樂及演藝部除了繼續開辦培訓學生創意的科目外,將會著重發展與身心健康及可持續發展有關的科目,並計劃開辦音樂與可持續性發展副修科 (Minor in Music and Cultural Sustainability)。「如『創意表達與音樂』一科,它除了透過音樂啟發學生運用創意解決問題,亦令他們學懂如何與人溝通及表達內心的方法,這是音樂、創意及身心健康 元素結合的例子。」

 

作為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份,音樂與一個國家及地區的可持續性發展息息相關。「音樂跟我們的文化傳統有直接的關係。舉例說,香港人學的音樂大多是源於西方古典音樂,而這反映對我們的文化有何獨特性呢?我們的課程將會探討客家人、圍頭人如何將嶺南地區文化帶來香港,以及它們對今天的香港文化帶來甚麼衝擊。隨著社會的轉變,同學更需要認識跨世代不同香港人的歷史及情況。」葉教授說,這些跨世代的文化傳承,是嶺大博雅教育的重要成分。

 

有別於一般課堂,黃炳禮音樂及演藝部安排同學奏樂器,透過實習互動學習。「我們希望同學多去接觸音樂及了解它與文化的關係。有人或會認為這是音樂欣賞,但我們視之為音樂素養。正如學習文字要求多看多寫,當他們多接觸音樂就能掌握音樂帶出的信息,或理解演出者及作曲家在做甚麼。這樣會增加音樂知識的可持續性,令更多原本不懂音樂的人明白到原來音樂可以是這樣的。」

 

除了開辦課程,黃炳禮音樂及演藝部亦舉辦不同活動如講座及音樂會,擴闊學生的眼界及加強他們對社會不同社群的認識。例如剛於本月舉辦的「尋找自我:一個法師和音樂的故事」,演藝部就邀請到慈山寺的釋有晢法師,分享他那音樂與佛學結合的人生經歷。「活動並不單只是要傳揚佛法或禪修,而是讓學生明白世上很多事物並不是絕對的,就如佛教並不是一定沒有音樂、佛教音樂甚至能與重金屬音樂融合一樣。我希望他們能從中明白對人生可嘗試不同的東西,明白人生並不是沒有選擇的。」

 

對2017 年入職嶺大、曾在不同院校執教的葉教授而言,嶺大生十分虛心及熱衷學習,願意接受導師的教誨。「不少人認為入讀嶺大的學生缺乏自信,覺得自己不是精英,但我的感覺是,他們因此反而會十分願意去學習,並有創意及潛質。」葉教授說曾有一位主修工商管理、每天坐巴士穿梭嶺大及上水的學生,有感車上乘客沒有互動,就有建立一個車廂電台以音樂把他們連繫的構思。「雖然那只是一份習作,但這反映同學善於觀察身邊的事物及富創意。」葉教授說。

 

「不管他們主修甚麼及最後選擇甚麼行業,他們在這裡學到的音樂知識,將一生受用。我們團隊在設計課程或活動時,所考慮的是該課程或活動在他們的事業及人生發展道路上,能作甚麼的貢獻。」葉教授說。

Cross-boundary music education

葉教授說黃炳禮音樂及演藝部除了繼續開辦培訓學生創意的科目外,將會著重發展與身心健康及可持續發展有關的科目,並計劃開辦音樂與可持續性發展副修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