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學生運動員吳志恒在嶺大成就夢想

近年,香港運動員人才輩出,何詩蓓、張家朗、傅家俊、李慧詩等已是家喻户曉的名字,而除了他們,香港還有不少運動員 —─ 全職、半職、健全或傷殘的 —─ 同樣在默默耕耘、努力向上,體現同一種獅子山精神。

 

在本學年加入嶺南大家庭的吳志恒是一名硬地滾球精英運動員,曾參與無數本地賽事,並曾代表香港於2014年出戰亞洲殘疾人運動會,及於2019年出戰全國第十屆殘疾人運動會暨第七屆特殊奧林匹克運動會。「2014年參加亞運,確是一次難忘的經歷,這是我首次出戰大型比賽,並要跟成年運動員較量。」志恒說。

 

在參加2014年亞運的前一年,15歲的吳志恒才正式踏上運動員之路。「在特殊學校,老師會讓我們嘗試和體驗不同的殘疾運動,當時我還沒想過會加入港隊或要當個專業運動員。小時候熱愛硬地滾球運動,到2013年,有幾位教練來學校甄選運動員,我隨即獲選參加青少年運動會,就此開始了我的訓練生涯。」志恒笑言,當時自己只是抱「玩玩而已」的心態答應參加訓練,「沒想過會這麼專業,而且堅持鍛鍊至今。」

 

Ng Chi-hang

吳志恒並曾代表香港於2014年出戰亞洲殘疾人運動會,及於2019年出戰全國第十屆殘疾人運動會暨第七屆特殊奧林匹克運動會。

 

透過嶺大「頂尖運動員直接入學計劃」入讀工商管理(榮譽)學士課程的志恒,現在是香港體育學院個別精英運動員,每星期需要接受最少15小時的訓練。志恒入讀嶺大後,練習通常會在星期二及四的晚上六至九時,以及在星期六全日、隔星期的星期日全日進行。「剛開始時會覺得累,以星期二及四為例,下午四時半在嶺大下課 ,我到達體院時已六時多了,到飯堂吃一點東西,之後就開始練習,直至九時或九時半,回到家裏時已是晚上約11時了── 既要讀書又要投入練習,生活節奏雖然急速,但適應了後,就覺得這也算不上是甚麼難以應付的事。」家住屯門的志恒說。

 

在近十年的運動員生涯中,志恒經歷過高低起跌,在資源及出賽名額競爭愈來愈大的情況下,最後亦能堅持下來,並能爭取到好成績。「那時年紀小小就參加大型比賽,本來以為自己會有很多機會,但結果卻是一直『跌』下來。我曾質疑自己是否適合這項運動,或者我根本贏不了比賽。」當時他主動跟中學校長、老師及其他人傾訴。「你受訓已有一段很長的時間,不如你堅持下去,直至完成中學學業,到時再作打算,無論如何,這對你的將來都會有幫助。」體育老師的勸勉,令志恒堅持下去。「到2019年開始有起色,在全運會爭取到頭八名,之後更成了精英運動員,直到現在。」志恒說。

 

Ng Chi-hang

志恒慶幸嶺大一直聽取他的學習需要,優化校內設施。

 

「當我有支援的時候,會覺得做得到就不應該輕易放棄,就算這幾年沒有機會參與大型賽事,但繼續練習對我是好的: 運動是釋放壓力的一種渠道,做運動的時候,我就會忘記功課壓力。我很享受不斷發掘自己的潛能,一路上看到自己有一點點進步的時刻。」

 

對志恒來說,要兼顧學業、訓練及比賽,他或需要比其他人付出更多努力。「現在差不多是學期末,要交很多功課,除練習外,我每晚都要花時間讀書。其他同學可能在星期六、日休息,而我卻不能停下來,每天都要抽時間做功課。我比其他同學做得慢一點,有點不方便,基本上每日都很忙。」

 

 

志恒慶幸嶺大一直聽取他的需要,給予他學習上的彈性及優化大學對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支援。志恒回想,在他剛入學時,大學就安排了職員每天照顧他在校園內的需要,又在課室及圖書館設置升降書桌,方便他學習。「現在我已和其他同學一樣,能『自出自入』。」他笑說。「我的訓練時間較難遷就,故大學容許我提早選擇學科和上課時間,讓我可以配合教練的要求,這對我大有幫助。」

 

「運動讓我接觸到不同人士:年紀比我大的師兄師姐、跟我年紀相若的運動員,我認識了各個年齡層的運動員和教練,我常要跟不同的人相處、溝通。是這項運動、是這群人一直帶領我成長,令我在處事上不斷進步,知道自己在追求甚麼、要怎樣跟別人相處,從而改變自己,讓自己成熟。」

 

展望未來,志恒會堅持他的運動員訓練,他更希望在嶺大畢業後能投身商界,一展所長,為社會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