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毓強教授:致力推動博雅教育

長久以來,前校董會成員及大學發展委員會主席葉毓強教授對知識傳播和與人共事一直充滿熱忱;打從1977年初出茅廬在美國推銷百科全書,以至較近期擔任學者、職業顧問兼為大學籌款,他的熱誠從未減退。期間,他服務美國和香港的銀行界逾三十年,先後任職於花旗銀行、美銀美林、芝加哥第一國民銀行及富國銀行。

葉教授現為上市公司朗廷酒店投資的行政總裁,同時在另外六間上市公司擔任董事,包括合和實業、合和公路基建、鷹君資產管理、電能實業、利福國際集團(崇光)及TOM集團,以及在新世界中國地產於2016年8月私有化前擔任其董事。此外,他在學生工作方面亦不遺餘力,其中大部分時間服務嶺南大學和香港城市大學,在幫助學生定下事業目標的同時,亦透過其龐大的商業人脈網絡來為學生尋找實習機會。他認為,博雅教育並不是成功事業的障礙,故一直為這個信念奉獻。

博雅教育日益重要

在香港,很多人仍然認為一個博雅學位未能令畢業生具備足夠條件投身商界。對此,葉教授未敢苟同。

他舉出所有曾經或現時位列美國《財富雜誌》1000強,並擁有博雅學位的行政總裁作為佐證,包括戴爾公司的米高·戴爾、摩根大通的戴蒙、華特迪士尼的艾斯納,以及角逐2016年共和黨總統候選人提名的前惠普公司總裁菲奧莉娜。

葉教授稱,今日美國對博雅課程畢業生的需求前所未有地殷切,即使在科技界亦然。「在2010至2013年間,博雅課程畢業生於投身科技界人士的佔比已增加不少,較工程系和電腦科學系畢業生高出10%,部分原因是科技公司需要具備廣泛發展技能並能打破常規思考的人才,而這正是嶺大博雅教育為學生提供的準備。」

市場對博雅課程畢業生的需求只會繼續增長。「如果二十世紀是專門化的時代,那麼廿一世紀便是通用化的時代。」葉教授又指:「以往,教育的其中一個目標是汲取知識。現在,受惠於互聯網,知識已經唾手可得,而分析能力、從多角度發問和批判思考的能力更為重要。我們永遠需要專才,但通才方會領導我們前行。」

為嶺大畢業生投身社會備戰

博雅教育的價值在海外不斷上升,尤以美國為甚─葉教授在美國獲得多個學位,包括華盛頓大學(聖路易斯)科學學士學位(最優等),以及康乃爾大學及卡內基梅隆大學的科學碩士學位。香港或亞洲的情況並不一樣,但葉教授相信,未來會有所改變。

他指出:「在美國讀書的香港學生當中,只有少數人會選擇博雅大學。」葉教授希望,未來會有更多香港學生重視博雅教育,並認真考慮選擇嶺大。「我們已經名列亞洲十大,但是亞洲博雅大學的數量還遠不及美國,那裏的博雅大學超過500所。」

他認為,嶺大在推廣博雅教育方面可擔當更重要的角色。在嶺大工作逾九年,他看到博雅教育給予學生的種種益處,特別是其著重的服務研習,便融合了正規的學術研習和有意義的社區服務。

「我告訴學生,當你走進現實社會,便要懷抱一顆關愛的心。」葉教授解釋:「現今公司愈來愈講求企業社會責任,而嶺大的博雅教育有助他們為這個新環境作好準備。事實上,在港上市的公司由2017年開始將須遵從環境、社會及管治標準。」

他補充:「與本港其他大學的學生相比,嶺大學生實在毫不遜色。公司選擇學生時,並不那麼重視他們畢業的大學,反而看重他們的熱誠、廣泛的知識、態度和批判思考的能力。」他相信,這些特質已在嶺大學生心中紮根。

葉教授舉例說,嶺大近期的會計系畢業生當中有35%獲聘於四大會計師行。他亦曾幫助學生在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順利獲得新世界發展、東亞銀行和永隆銀行的見習行政人員職位,另外在九龍倉集團、馬哥孛羅、合和實業、牛奶公司、花旗銀行及大新銀行也有學生成功獲聘。他補充,這些畢業生當中有部分是社會科學系的同學,並非全是工商管理系畢業。

某企業集團的人力資源主管早前聘請了四名嶺大畢業生,他最近表示:「在我們集團見習行政人員計劃的遴選過程中,貴校提名的學生表現優秀,令我們印象深刻。」

助人為樂

雖然嶺大積極協助學生就業,但葉教授認為大學仍須建立其品牌,並考慮與海外頂尖學府合辦雙學位課程的可行性,正如新加坡國立大學與耶魯大學合作,在新加坡成立博雅大學。

葉教授說:「鄭國漢校長在建立嶺南大學的品牌方面已見佳績。不過,要提升社會對嶺大作為卓越教學型大學的認受性,尤其是就滿足香港本地和國際公司對人才的需求而言,我們還有更多事情可以做和將會實行。」

葉教授曾任校董會成員和大學發展委員會主席,在大學籌款方面擔當重要角色,所籌得的款項為學生提供奬學金、交流和實習方面的支持。然而,他認為自己在學生服務中心就業服務組的貢獻同樣重要。

他以顧問身分為學生進行模擬面試,並為他們在就業方向上提供意見:「我告訴他們必須勇於冒險、積極主動,盡早開始規劃事業,較理想的是第二學年結束時便開始規劃。我亦鼓勵他們在學科知識以外要增進實務知識,這樣才能理解現實中的商業世界。而最後亦同樣重要的一點是,要為自己建立與公司和校友的網絡。」

葉教授亦表示他會繼續從事學生相關的工作,為他們提供就業建議,並幫助他們連接他的網絡,這正是他自2008年起一直在嶺大所做的事情。「每當我成功幫助學生就業,見證他們在事業前景上更進一步,又或是收到一張感謝卡,對我來說這就是最好的鼓勵,給予我繼續和他們一起度過週末的動力。」

Prof Albert Ip   Prof Albert Ip   Prof Albert 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