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德獎學金得主何瑪莉 克服拔毛髮癖逆境自強

嶺南大學主修心理學的三年級生何瑪莉,榮獲學界著名的尤德爵士紀念基金獎學金2018/19,以表揚其卓越的學術成就及對認知障礙症患者的關愛。

 

「我對獲獎深感榮幸,所帶來的喜悅實在是筆墨難以形容。」何表示,「同時也賦予我繼續努力追尋夢想的勇氣;這筆獎學金能夠幫補生活開支,讓我可更專注於服務長者的義務工作。」

 

何是本年度全港來自不同大學僅七位得獎者之一;她勇於克服由公開試壓力而生的焦慮疾病,也積極面對作為少數族裔的種種挑戰,贏得評審的表彰。

 

說到過去所經歷的一大難關,她認為莫過於備戰香港中學文憑試的日子。

 

「回想中五至應考公開試那段時間,我同時兼顧不同的生活困境。」當時經常溫習至通宵達旦的她說,「當中最深刻是由學業壓力衍生的焦躁不安,後來更出現反覆拔除毛髮的焦慮症狀,最終患上拔毛髮癖。」

 

那時,母親的支持就是何的最強心理後盾,陪伴她一起跨越障礙。

 

「媽媽一直在身邊守護我,助我戰勝焦慮所帶來的問題,讓我從不感到孤單。」她說,「我甚至不敢想像,沒有她的話我該如何克服弱點,以正面態度應付壓力。當然,我也興幸當時沒有放棄自己,並重新站起來。從那時起,我相信自己的能力,深信自己是個意志堅定、熱切而且堅毅不屈的人,永不輕言放棄。」

 

作為過來人,她對受精神疾病困擾的痛苦感同身受,希望對患者少一點誤解、多一點關懷。

 

「我意識到,世界上很多地方都普遍缺乏對精神健康的關注,大眾常對精神病患者敬而遠之,覺得精神疾病是一件羞恥的事。」她說,「負面標籤彼彼皆是,隨之而來的社會偏見讓精神病患者對病情難以啟齒,錯失接受適切治療的黃金時間。」

 

在香港這個國際都市,何享受也尊重中國與巴基斯坦的共同文化,不過同時也為社會上對少數族裔的標籤和偏見感到沮喪。她認為,人們傾向受媒體渲染影響,甚少親身接觸、真正聆聽少數族裔的心聲。

 

基於社會各種偏見,患上精神疾病的少數族裔所承受的情緒負擔,就更苦不堪言。

 

「我想將來成為精神健康輔導員,特別針對認知障礙症的範疇。認知障礙症在香港愈趨普及,患者人數也有上升趨勢;我尤其希望主動接觸那些母語非中文、英文的病患者。」

 

她計劃開展社區項目,協助認知障礙症患者建構社群,透過每星期的聚會教導他們學習適應認知障礙症,活出生命色彩,並且拉近來自不同少數族裔患者的文化差異。

 

「我想為他們組織『第二個家』,一個互相信任、尊重、關懷的家。」何說。

 

何現正於英國利茲大學當交流生,放眼世界之餘,亦學習尊重和包容不同文化。

 

「我非常欣賞英國人積極推廣精神健康的概念,他們認為身心健康同樣重要。」她說,「出國交流的體驗讓我明白,無論遇上任何挑戰,都必須對自己抱有信心,相信自己的力量。想要取信於人,必先取信自己,相信自己能夠走得更遠。」

 

尤德爵士紀念基金在1987年成立,每年頒發獎學金予本地全日制本科生及文憑課程學生,表揚學術成績傑出且具社會承擔的優異生。今年,每名得獎學生會得到一筆過港幣40,000元的資助。

From trichotillomania patient to Sir Edward Youde Memorial Scholarship winner: the story of Mariam Bibi   From trichotillomania patient to Sir Edward Youde Memorial Scholarship winner: the story of Mariam Bibi

From trichotillomania patient to Sir Edward Youde Memorial Scholarship winner: the story of Mariam Bibi   From trichotillomania patient to Sir Edward Youde Memorial Scholarship winner: the story of Mariam Bib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