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內容
博雅教育成就一生 Emerald Publishing
開始內容

MCSLN

DownloadPDF

從「毛記」看八九十後青少年的香港文化身份

陳惠珍

 

前言

 

本土普及文化如流行曲、電視、電影等都有助打造香港文化身份。(馬傑偉,1996)好像在六十至八十年代有無線電視的《歡樂今宵》,成為香港人每天下班後的飯後娛樂。另外,七十年代開始興起粵語流行曲,歌詞上撇棄舊時的粵劇影子,創作者是在香港長大及接受教育的一群,且歌手人才輩出,有梅艷芳、張國榮等,當時香港流行音樂空前蓬勃,影響力更遍及兩岸三地。[1] 這些普及文化呈現了當時香港平民百姓的日常,成為普羅大眾的工餘娛樂,更在當時的英國殖民統治下塑造了香港的文化身份和意識。

 

近幾年,在主流媒體以外網絡世界的創作百花齊放,其中以雜誌《100毛》及網絡媒體「毛記」電視」得到很多八九十後青年人的關注,成為頗受歡迎的新興媒體。《100毛》及「毛記」電視同屬一間公司,兩者雖是不同的媒體形式,但關係密不可分,下文將合稱「毛記」代表整個業務。「毛記」能夠在Facebook世界一支獨秀,其帖子、網上節目或大型演出不時引起熱烈討論或Facebook洗版。

 

觀其內容均是以香港本土的時事或文化為題材,內容貼近社會脈絡,又多以戲謔惡搞形式諷刺時弊,成功吸引很多八九十後青年人關注。媒體與社會環境往往是相互影響,媒體既塑造受眾的文化意識,同時社會環境為媒體提供題材,媒體成功往往反映著當時的社會環境和氛圍。似乎「毛記」帶著從前普及文化的影子,不斷塑造八九十後的香港本土文化意識。但是,「毛記」所處的社會脈絡及呈現形式又跟從前的不盡相同。

 

「毛記」的受眾對象主要是八九十後的青年人。「毛記」發展短短數年,為何有一定數量的八九十後的青年人對「毛記」「讚好」,選擇了「毛記」作為其工餘娛樂﹖「毛記」的內容有什麼吸引他們以致能進入他們的市場?循著上述香港普及文化和香港本土文化身份的發展脈絡去看,「毛記」所反映的一種怎樣的香港文化身份意識。本文欲探討「毛記」如何塑造八九十後的香港文化身份,以及透過「毛記」的成功思考八九十後的香港文化身份意識的背景和時代獨特之處。

 

「毛記」背景及簡史

 

二零零九年,陳強、阿Bu和林日曦創立創作公司「黑紙」。二零一零年發行首份《黑紙》,最後一期刊發於二零一六年十二月。《黑紙》屬一份創作期刊,以單一A5紙形式出版。內容是人物專訪,以及圍繞該期人物和主題的幽默語句。

 

二零一三年三月,三人首度發行雜誌《100毛》。雜誌自稱是「純港產法式旋轉型生活潮流雜誌」,內容是每週一百條最注目話題,每週出版。

 

二零一五年五月十八日,三人成立的網絡媒體平台「毛記」電視」正式開台,並啟用官方網站,網站與原《100毛》官方網站合併運作。「毛記」電視會有自家製的視頻節目。

 

雜誌《100毛》及「毛記電視」擁有自己的Facebook粉絲專頁,是接觸網絡群眾最主要的管道。兩者的Facebook專頁有非常多的讚好,截止二零一八年五月三十一日,《100毛》的有超過一百二十萬個讚好,「毛記」電視則有超過七十三萬個讚好。足見「毛記」擁有一定的受眾。

 

70th-criticism-06-01

圖片:雜誌《100毛》第269期

 

70th-criticism-06-02

圖片:「毛記」電視官方網站

 

在二零一八年四月「毛記」更以「毛記葵涌有限公司」上市,可見「毛記」的發展有一定規模。整體而言,「毛記」既有雜誌《100毛》和書本的出版,又有網上媒體「毛記電視」製作自家節目,偶然也會有大型演出,另外就是製作廣告。整個業務主要環繞《100毛》及「毛記電視」。下圖展示了「毛記葵涌有限公司」的整個業務流程。

 

70th-criticism-06-03

圖片來源:「毛記葵涌有限公司」招股書

 

從「毛記」看八九十後青少年的香港文化身份

 

八九十後的青年人選擇了「毛記」作為他們工餘娛樂,從「毛記」受歡迎之內容便做可瞭解到八九十後對發展香港本土身份意識的渴望,「毛記」正講到他們心中所渴望的。

 

首先,「毛記」運用了很多香港從前興盛的流行文化為題材,以引起八九十後的回憶及共鳴。「毛記」電視整體都是以無線電視作為戲謔的對象,「毛記」之名來自無線電視,主播或藝員的名字如東方昇、利君牙、崔建芒均是取自無線新聞的主播或者無線藝員,部分節目,尤其是開台初期,都以無線電視節目為藍本,例如有《六點半左右新聞報道》、《星期三港案》等。「毛記」之名既是戲謔諷刺無線電視,但同時也是借用了這個五十年歷史的無線電視台為基本概念。而且,「毛記」的強項在於進行二次創作,在「毛記」電視開初的視頻廣告多是用從前熟悉的廣東歌為主調。其中一個關於白咖啡的廣告就邀請了黎明來唱原曲是《情深說話未曾講》的廣告歌《情深咖啡未曾飲》。[2] 此廣告爆紅的原因黎明及廣告歌原曲是八九十後青年人的集體回憶。《情深說話未曾講》對八十後而言是非常耳熟能詳的廣東流行曲,而黎明是九十年代香港樂壇「四大天王」之一。廣告中有個小驚喜就是有劉江飾演公司小職員。劉江是無線電視藝員,常見於無線電視的劇集,往往演出小角色。劉江在廣告中的出現帶給觀眾莫名的親切感,成為廣告另一個話題。

 

70th-criticism-06-04

(圖片擷取自:https://style-wish.com/%E9%9B%80%E5%B7%A2-nescafe-%E6%A5%B5%E5%93%81%E7%99%BD%E5%92%96%E5%95%A1-%E5%A4%A9%E7%8E%8B%E9%BB%8E%E6%98%8E%E5%BB%A3%E5%91%8A%E6%AD%8C%E3%80%8A%E6%83%85%E6%B7%B1%E5%92%96%E5%95%A1%E6%9C%AA%E6%9B%BE/ )

 

另外,「毛記」常常強調對香港這個地方的情懷。「毛記」在二零一六年舉辦的第一個大型演出「毛記」電視十大勁曲金曲分獎典禮」中,其中一個最多人討論和轉發的部分是選擇了河國榮獲頒及「香港區最受歡迎男歌星」,並演唱與香港有關的歌曲《香港地》。[3] 河國榮是在一九八七年由澳洲來到香港尋找演藝機會,在無線電視劇集中常飾演洋人角色,懂得講廣東話,對很多八九十後印象深刻。他在香港一直生活至今,以香港為家,視自己為香港人。「毛記」選擇河國榮這個外國人為「香港區最受歡迎男歌星」的舉動,正表達對「香港人」的定義不在於種族,而是是否熱愛關懷香港這個地方。《香港地》的歌詞「同熱愛這片土地/大家刻骨銘記/愁或喜/生與死/也是香港地」喚醒觀眾的香港情懷。從觀眾的反應、情緒和叫囂,以及網絡上的讚好及轉發,足見八九十後對香港的本土情懷。

 

70th-criticism-06-05

(圖片擷取自:https://news.now.com/home/entertainment/player?newsId=164746 )

 

此外,「毛記」快捷敏銳地回應小市民的生活日常及時事脈搏,既有戲謔惡搞,也有認真正視,如此貼近香港人生活的內容切實述說他們的香港生活。例如《100毛》的Facebook專頁上常常會發佈圖片述說打工仔工作時的辛酸及日常,為青年人出口悶氣,有時也會發佈諷刺社會時弊的圖片,例子可見下圖。而「毛記」也會有認真探討社會時事如《星期三港案》,述說香港社會所面對的或者某些群體的故事。

 

70th-criticism-06-0670th-criticism-06-07

圖片來源:《100毛》Facebook專頁

 

從上再去看,現今八九十後所發展的香港文化身份和本土意識帶有抗衡中港融合的意味,亦說明八九十後所處社會脈絡強調中港融合。一方面,我們可以看到主流媒體欠缺立足本土的視野,主流媒體傾向「再國族化」(馬傑偉、曾仲堅,2010),例如後九七的無線電視劇集出現了不少透過跨境拍攝合拍、協拍等形式,也出現了很多與內地合拍的電影,現今的流行曲樂壇也不見從前的光彩,作品難以引起青年人共鳴和廣大迴響。另一方面,現實生活上強調中港融合,如香港被定位為大灣區一部分、年青人鼓勵到內地居住、普通話代替廣東話作教學語言等,並且也有因中港融合而帶來生活面貌的改變,就如分獎典禮版本《香港地》Rap部分中有以下一段:

 

廣東道旁北京旁 啲喼塞爆同一個海港

大把小店接埋就係 我地呢一個香港

右邊有好多金行 左邊有好多藥房

面目全變 仲係唔係我哋嗰一個香港

 

八九十後對於強調中港融合的主流媒體及現實環境不全然接受,並感到不滿,於是轉投網絡世界,以網上作為尋索香港文化身份的空間。所以,我們看到「毛記」電視中創作的一個藝員角色東方昇,口說愛國,實際是諷刺內地文化,這個角色也是十分受歡迎。有別於七十年代戰後嬰兒的一代,香港普及文化慢慢發展屬於自己的文化身份,及至現在,八九十後在香港出生及長大,面對的是中港融合的論述和實踐,以至要重塑香港文化身份以作抗衡。

 

要留意的是,從「毛記」所展現的八九十後文化身份意識似乎留戀過去的光輝。「毛記」電視十大勁曲金曲分獎典禮」或廣告歌中大部分的歌曲原曲都是過去廣東歌鼎盛時期的作品,「毛記」電視也常選用無線電視大眾熟悉的演員或者借用無線電視的節目為創作點子。「毛記」的二次創作很成功,惟反映現時的普及文化未能以全新的創作姿態去醞釀和塑造香港文化身份。當只是留戀香港過往的成功,依賴昔日香港流行文化而發展的香港文化身份顯得空洞,恐怕不能長遠地站得住腳。

 

結語

 

「毛記」憑著本土題材成功吸引大量八九十後的青少年,成為現今香港其中一派的普及文化,反映八九十後發展自身香港文化身份及本土意識的渴望,並在現時強調中港融合的社會脈絡下發展出帶有抗衡中港融合意味的香港文化身份。惟這種文化身份過於留戀香港過往的成功,長遠而言對發展本土文化身份並不健康。

 

文章寫於二零一八年五月

 

參考資料


網站

  1. 「毛記」電視網站 http://www.tvmost.com.hk
  2. 《100毛》Facebook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100most/
  3. 「毛記電視」Facebook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tvmosthk/

 

書目

  1. 馬傑偉,1996。《電視與文化認同》。香港:突破出版社。
  2. 黃霑,〈流行曲與香港文化〉。見洗玉儀編,《香港文化與社會》,香港:香港大學出版社,1995,pp160-168.

 

註釋


[1] 黃霑,〈流行曲與香港文化〉。見洗玉儀編,《香港文化與社會》,香港,香港大學出版社,1995,pp160-168.

[2] 《情深咖啡未曾飲》廣告影片 <https://youtu.be/W-md7DPTxUA>

[3] 河國榮《香港地》(Feat. MC仁) 影片 <https://www.facebook.com/tvmosthk/videos/1667848856796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