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入大眾科學項目 保育香港獨有物種

2019年5月20日

大自然歷奇喚起公眾的保育意識。

大自然歷奇喚起公眾的保育意識。

作為一所博雅大學,嶺大在教學方面,向來著重學生的多元發展。因此,嶺大開設有關科學的核心課程,讓學生增進科學知識及培養科學思維。校方規定,除文、史、哲科目外,本科學生亦需選修科學課程;同時,嶺大亦會給予學生機會及空間,讓他們在校園及社區進行有關項目的學習,使其在培養興趣之餘,亦能造福社會,為香港的保育工作出力。

 

「設立這些『大眾科學』研究項目,有助學生拓闊知識領域。」嶺南大學核心課程及通識教育辦事處主任兼科學教研組主任Mark McGinley教授說。他又解釋道,「大眾科學」又名「社區科學」或「公民科學」,是指那些由非專業人士和大眾參與的科研活動,以簡單的器材觀察及記錄大自然現象。

 

例如,McGinley有一組學生就曾參與研究青蛙的項目。「他們對『青蛙為何會叫』這個問題很感興趣。」McGinley說。「學生們會在下午、黃昏及夜深時分到宿舍後方,聆聽青蛙的叫聲,同時記錄當時的溫度及濕度,並會在屯門天文台搜集其他數據,目的是查找青蛙鳴叫的主要原因。」

 

McGinley主力研究環境科學及生態學,他相信青蛙往往在雨後鳴叫。可是,對他而言,研究的結果並不是重點,學習的過程及體驗才是最重要的。「大眾科學中並沒有對與錯的答案,最重要的是學生可在項目中增加知識;如同學能帶出新意念、新角度,那就更理想了。科學教研組會從旁協助,及向他們解釋主要的科學定律。我希望在未來兩三年間,嶺大能開展更多這類項目。」

 

McGinley的另一組學生,則進行雀鳥的研究,每天會在宿舍附近,記錄雀鳥的數量及叫聲。這類研究往往從「小規模」開始,但集腋成裘,隨著時間及參加人數不斷增加,就會得出顯著的效果。

 

嶺大現正試辦「科學的過程」核心選修科,將在2019/20學年正式成為本科生共同核心課程的一部分,每學期將會有370至390名學生修讀。到時,學生可參與的科學研習項目會更多和更有啟發性。「不難想像,十年後,我們可收集到很多不同物種的數據。」McGinley說。

 

除教學外,McGinley與他的團隊亦參與過不少服務研習項目。憑著「跨代生態學堂 – 兩爬保育」的項目,McGinley及助理教授方健恩同獲嶺大卓越知識轉移獎。

 

「我們希望能透過該項目,向學生、小童及長者介紹香港的兩棲爬行動物。」是次為期四星期的項目於去年夏天舉行,內容包括一系列講座、夜行等活動,讓參加者認識及接觸兩棲類動物在大自然的棲息地。

 

「很多香港年輕人對大自然缺乏認識。」方說。「參加者當中,不少是第一次遠足或是在晚間遠足,並得以目睹青蛙、蛇、蜥蜴等動物,這些體驗對他們來說是重要的。」

 

長者的參與是項目的另一重點。於嶺大長者學苑任教的方說,長者在學習時,有時比年輕人更富熱情,間接激發年輕人追尋學習的樂趣。

 

「我主要研究動物及進化,特別是兩棲動物及爬行動物,包括青蛙、蛇、蜥蜴及簷蛇。」方說。「我對牠們之間的關係十分感興趣。例如:在香港找到的一種青蛙,與在中國發現的品種究竟有何異同呢?通過比較二者的DNA,我們可以知道牠們的相關性,而我們亦可逐步對那些香港獨有的品種進行保育。」

 

方近期的研究項目是「建立香港兩棲動物自然歷史庫以作保育及教育之用—盧文氏樹蛙」,獲政府的環境及自然保育基金批出高達110萬港元的資助。

 

方認為,要保護香港多樣化的生物,先要為本地的植物、昆蟲及動物建立完整的自然歷史庫。他坦言一己之力有限,但仍會竭盡綿力,集中研究其強項,搜集本土的青蛙、簷蛇和其他兩棲動物的樣本。而建立資料庫後,就要搜集每一物種的細胞樣本,並進行DNA研究。

 

為何盧文氏樹蛙會是項目的主要研究對象呢?不難理解,因為牠是香港獨有的品種。「當年政府興建新機場的時候,在赤鱲角工地一帶發現一大批盧文氏樹蛙。當局甚至因而曾考慮擱置工程。」方說。「當然,他們最終選擇繼續工程,但決定把樹蛙遷移到其他地區,例如嘉道理農場、八仙嶺及大埔滘等地以進行保育。」

 

方的另一項目「Developing Environmental DNA Approaches to Study the Ecology and Conservation of Endangered Hong Kong Turtles」(以DNA方法研究香港瀕臨絕種龜的生態及保育),獲研究資助局撥款83萬元為資助。

 

「研究龜既費時又疲累,因為你先要捉龜。」他解釋道。「你要先花一整天遠足並於山澗位置設置陷阱,然後第二天再折返看看有沒有收穫。由於捕獲的機會率很低,這表示兩天的功夫也就白廢了。」

 

該項目的理論是:在水裡收集龜的皮膚或其他組織,然後以DNA技術查探及分辨不同物種,如果找到牠們的基因,即表示牠們很有可能在附近棲息及出沒;可是也有可能找到DNA,但該物種已不在該範圍棲息。知道龜的棲息地,有助日後成功捕獲龜隻並對牠們作研究;如有必要,當局亦可對有關山澗作出相應的保護及限制。

 

這方法亦用在方與海洋公園保育基金合作的項目中。項目除了研究在香港瀕臨絕種的金錢龜,也會與其他地區的龜類比較,例如中國、越南及老撾,同時會把技術推而廣之,應用到科學搜證層面上,阻止非法捕獵行為。

 

「金錢龜在亞洲地區瀕臨絕種。在香港的野生環境,相信仍可找到牠們的蹤影。」方說。「同樣地,我會以DNA及遺傳學去了解不同地區的金錢龜,希望能把牠們放生重回野生世界。」他補充說,放生計劃將會和嘉道理農場及漁農自然護理署合作。

 

一旦科學家明白某種動物的特質,要追尋牠們的來源也就水到渠成。故此,當技術成熟時,研究結果就能幫助海關及執法機構搜證及檢控那些非法捕獵受管制龜隻的罪犯。

 

除有關大自然生態的研究項目外,嶺大的科學教研組亦關注香港的城市生活環境等議題。助理教授王沛欣研究的是「香港寺廟燒香與污染的問題」。王指出,一支香在燃燒時所釋出的有害物質是普通香煙 (視乎品牌) 的5至10倍。「試想,黃大仙寺廟對其周遭環境 - 主要是公共房屋 - 的影響,確實令人關注。」王說。「可是這類污染對健康的影響的研究,在香港仍處於起步階段。」

 

該研究為期兩年,獲環境及自然保育基金資助50萬元,將分兩階段進行。「我先嘗試將廟宇產生的污染物,與道路上產生的污染物區分。」她說。「在第二階段,我會分析兩者一併對人的健康有何影響。」

 

過去,王亦曾從事有關都市氣候及污染的研究。她擅於利用地理資訊系統及電子地圖作教學及研究。「生活中有約九成的問題,都與『位置』有關。」她說。「市場學學生想對尖沙咀的咖啡店進行分析,她需要的正是所有的咖啡店的位置。最後,她利用地圖,完成了位置和相關議題例如創業的研究。」

 

McGinley補充說,正因為嶺大沒有自然科學本科,團隊就能在極具彈性的範圍內設計課程,教授學生最感興趣或對社會產生最大影響力的知識及學科。「我和學生討論的,往往是我極感興趣而又與他們生活息息相關的課題。」

 

Promot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rough environmental studies   Promot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rough environmental studies   Promot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rough environmental studies

Mark McGinley教授                   王沛欣教授                                  方健恩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