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野生動物 宋亦希教授從業餘愛好者晉身保育生物學家

2020年3月20日

拯救野生動物宋亦希教授從業餘愛好者晉身保育生物學家

香港不單以商業及現代化見稱,其優美的自然景致、連綿的山巒小徑亦廣受讚頌。近日掀起一股遠足熱潮,郊區常見人蹤處處,因部分人士欠缺公德,自然環境難免會遭受破壞或污染 ,這意味著我們更應反思自然保育及環境保護的工作──包括野生動物的保育。

 

事實上,兩棲動物及爬行類動物(當中有些更是香港獨有)的數目於過去數十年間急劇下降,致使某些物種正面臨絕種的危機。「香港所有品種的龜正面對絕種危機。其數目下降的問題根源,是寵物市場的濫捕。」嶺大科學教研組助理教授宋亦希教授直言。

 

宋教授進行的「香港大頭龜保育狀況研究」(Study on the Conservation Status of Platysternon megacephalum in Hong Kong) 以及另外兩個項目,共獲漁農自然護理署撥款近150萬港元的支持。「我十多年前從事博士研究時,大頭龜的數目非常多。」他說。「可惜現在牠們大部分已遭『捕獲』,在本地已難見其蹤影。」

 

宋教授的目標是對瀕臨絕種物種的保育現況作出評估,並就如何適切執行及改善保育工作提出建議。

 

為了嘗試拯救瀕臨絕種及生命受威脅的龜,宋教授設置紅外線攝影機「野生捕獲」捕龜者的蹤影。這是「淡水龜重點棲息地:攝影機監控與陷阱搜尋」項目的其中一部分。

 

「我沿著溪流放好攝影機監控器。」他解釋道:「當捕龜者經過時,攝影機會拍下照片,即時透過流動網絡傳送給我們。我們收到訊息,便會盡快趕到現場,拆除誘捕陷阱或其他捕獵工具。」

 

於2019年加入嶺南大學、曾在不同非政府機構任職並具豐富自然保育經驗的宋教授表示,要做好保育工作及管理,必須先了解生態。有見及此,他透過「香港黑眉錦蛇基因起源研究」(Study on the Genetic Provenance of Elaphe taeniura in Hong Kong),觀察只在近10至15年間才於香港有記錄的野生「新」蛇類品種。

 

該項目運用基因分析,尋覓這些蛇種的產地。「如果在香港找到的樣本與鄰近地區(例如廣東省、廣西省或江西省)的蛇種相似,那可能是土生蛇種,在這裡自然繁殖,只是我們以前未必察覺牠們的存在。」他說。「但如果樣本的基因與印度、馬來西亞或中國遠方地區的蛇種相近,我們會視之為非土生,是『人為』帶入香港生態環境的物種。如屬這情況,把牠們移離本地生態較為恰當。」

 

宋教授認為,保育香港獨有品種尤其重要。「我有一個關於盲蛇及雙足蜥的項目;盲蛇及雙足蜥是謎一般的動物,我們對兩者的認識並不多。有一種鮑氏雙足蜥 (Bogadek’s burrowing lizards),是香港獨有品種,不會在香港以外的地區出現。」

 

宋教授補充,即使在香港,牠們亦只棲身於三個偏僻離島:周公島、石鼓洲及喜靈洲。「我們想了解更多關於牠們的分布情況及棲息環境,然後就可以採取保育行動,因為政府正計劃在鄰近區域進行大型填海工程。」

 

該項名為「地下揭秘:風土盲蛇及鮑氏雙足蜥的分布與數目狀況」(Uncover the underground -- Distribution and population status of endemic blind snakes and Bogadek’s burrowing lizards) 的研究獲得環境及自然保育基金50萬港元的資助。

 

除了從事研究,宋教授亦在課堂講授科學,並積極鼓勵同學義務參與科學教研組研究項目,藉此擴闊視野。「當我還是本科一年級生時,就曾參加海南島遊學團。」他回想道。「有一晚,我們夜尋動物,那是我第一次親眼看到野生青蛙和野生蛇,真的令我眼界大開。」

 

現在任教於博雅大學,宋教授珍惜機會教導非主修科學的學生,希望他們畢業後能在各行各業廣泛應用科學知識。「就以政府政務職系為例,如果對環境有正確認識,他們在推行政策時,能夠貢獻的會比我這個生態學家來得多。」

 

宋教授形容自己是個自然保育生物學家,他承認因為環境時刻在變,有時頗難界定其研究成果的「正面影響」。「我的主要目標是,當我退休時,大家仍能在香港找到野生龜的蹤影;這是一條漫漫長路,要走這條路,一點也不容易。」他說。

 

左起順時針:白頭盲蛇;大頭龜;在本地溪流發現的非法捕龜籠;由宋教授設置的「照相機陷阱」,用以「捕獵野生龜獵人」; 宋教授在嶺大實驗室展示動物樣本

Prof Sung Yik-hei “evolved” from hobbyist to conservation biologist   Prof Sung Yik-hei “evolved” from hobbyist to conservation biologist   Prof Sung Yik-hei “evolved” from hobbyist to conservation biologist

Prof Sung Yik-hei “evolved” from hobbyist to conservation biologist   Prof Sung Yik-hei “evolved” from hobbyist to conservation biolog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