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大研究指「自評教育水平過高」對香港青年移民大灣區的取態有負面影響

2021年7月19日

嶺南大學政策研究院最近完成一項有關「評估教育水平對香港年輕僱員與其移民意向關聯的研究」顯示,「自評教育水平過高」的年輕人對移民往大灣區的取態較負面,間接說明社會資本理論較人力資本理論更能解釋香港年輕一代投資於高等教育的動機。

 

根據人力資本理論,投資於高等教育的目的是要累積人力資本,從而增加晉升機會和薪酬回報,因此當本土的人力市場不能滿足他們的薪酬目標,「自評教育水平過高」的受訪人士便會對其他國家或地區提供的機會感到興趣,積極考慮移民,以便將他們積聚的人力資本轉化為經濟回報。

 

至於根據社會資本理論,取得高等教育學歷的目的是要積聚社會資本及建立社交網絡,因此「自評教育水平過高」的年輕僱員不太會對移民有興趣,因為這等於放棄了在本地累積的社會資本。

 

是項研究的對象被限制為18至35歲從事低階層全職職位的市民,因為他們更加容易自評教育水平過高。團隊於2019年在1,200位被訪者中選取了109位符合研究標準的參與研究,他們主要從事服務及銷售(56.0%)、手工藝及相關工作(12.8%)、機械操作及裝配(11.0%),以及其他基層職位(20.2%)。67%受訪者為男性,83.5%受訪者在香港出生,其餘在內地出生。學歷方面,48.6%具高中或初中學歷、22.9%擁有文憑或副學士、28.4%具本科學位或以上學歷。薪酬方面,32.1%受訪者月薪少於港幣15,000元,55%介乎於15,000至25,000元,12.8%高於25,000元。受訪者須就下列各項提供意見:

 

  • 對移民大灣區的關注(對與本地親屬失去聯繫、與內地同事的工作關係、互聯網的限制、不同的生活模式、以及對下一代教育的關注)
  • 對大灣區前景的信心
  • 對大灣區提供機會的信心
  • 移民大灣區的意向

 

研究結果顯示,「自評教育水平過高」的被訪者相對於有適當教育或教育水平不足的被訪者,對移民大灣區抱持較負面的態度,這足以推斷被訪者更加關注移居之後失去的社會資本。此發現間接證明社會資本理論較人力資本理論更能解釋香港人爭取高等教育的動機。

 

領導研究的嶺南大學副校長暨政策研究院院長莫家豪教授說:「研究的結論可為政策制定者在檢討香港高等教育的擴充和普及化,以及制訂推動香港與內地融合的設施方面提供具價值的參考資料。參與是項研究的尚有政策研究院研究助理教授朱岳峰教授。

 

莫教授說:「由於香港的年輕人升讀大學的目的主要是積累社會資本及建立社交網絡,並不是積聚人力資本,負責高等教育發展的政策制定者便應該多考慮年輕人對積聚社會資本的需要,而不是單單考慮人力市場的情況。」

 

是項研究對香港特區政府及中央政府亦甚具參考價值,因兩者都積極鼓勵香港有高等教育資歷的畢業生往大灣區發展,並提供多項經濟上的鼓勵措施。然而既然香港的年輕人接受高等教育的目的是為了積聚社會資本,他們便不會太有興趣移居大灣區,因為這會導致他們失去在香港多年積聚的社會資本。莫教授說:「兩地政府不應只注重經濟方面的鼓勵措施,反而該集中注意力去推動社會及文化的共融,例如香港年輕僱員對工作與生活平衡比物質生活更關注。」

 

研究結果已刊登於國際學術期刊《Journal of Education and W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