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與影響
夏爾馬教授
協理副校長 (學術素質保證與國際事務)及李兆基基金政治學講座教授
中印兩國醫療制度比較

夏爾馬教授
印度在2018年以前,其13.5億人口當中,有八成人皆沒有醫療保險; 此外,每年約有五千至六千萬印度人因個人醫療開支而陷入經濟困境,數字可謂驚人,形勢險峻。然而,隨著印度日漸富裕,加上選民向政府施加壓力,當局去年終於推出覆蓋五億國民的醫療保險計劃; 歷史上從未有國家推出過規模如此龐大的醫保計劃。
嶺南大學李兆基基金政治學講座教授夏爾馬教授,將會在其最新的研究項目中探討這項醫療保險計劃的起源、性質和實效。基於中印兩國人口規模相若的關係,項目亦會把它和發展較久的中國醫療制度作比較。
夏爾馬教授曾撰寫關於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2008年國際金融風暴以及歐元危機的文章; 在學術研究方面,他對亞洲政治經濟學的興趣最濃厚。夏爾馬教授於大學主攻印度政治經濟學,及後在多倫多大學成為政治經濟學家。隨著學術生涯不斷演進,他愈發喜歡以比較角度研究不同課題。

全球頂尖學術出版機構劍橋大學出版社,曾出版過夏爾馬教授單獨撰寫的三本著作: 《China and India in the Age of Globalization》(1999)、《Global Financial Contagion: Building a Resilient World Economy after the Subprime Crisis》(2014),以及夏爾馬教授的最新著作《A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United States, China, and India: Prosperity With Inequality》。在芸芸著作中,令夏爾馬教授最為自豪的,是於2003年由曼徹斯特大學出版社出版的《The Asian Financial Crisis: Crisis, Reform and Recovery》。
中國及印度這兩個全球人口最多的國家,目前均在致力實現全民醫療保健。夏爾馬教授的最新研究項目,將會審視中國和印度在實現這鴻圖大計時所採納的不同方式及進度。
中國人口正在老化。雖然其醫療系統已有足夠能力應付一系列可預防的疾病,但諸如肥胖及心臟病等醫療個案正在不斷上升。而在印度,過去肺結核、瘧疾和麻風病曾奪去了數百萬印度人的生命,但當局早已成功戰勝了這些惡疾。此外,印度政府以往對醫療保健的投入,佔國民生產總值0.5%,但如今已提高至2%。然而,該國在醫療保健方面的整體進度仍較中國慢。
在印度新推出的公私保健計劃下,每個參與計劃的家庭每年可獲7,000美元的醫療津貼。長遠而言,當局的目標是為國民提供可負擔的醫療保險,性質有點像美國的「奧巴馬醫保」,唯一不同的是印度的醫保計劃由政府經營。
鑒於不少學者已就中國醫療制度做了大量研究,夏爾馬教授在比較中國政府和世界銀行的數據時有足夠資料可依。相反,印度的醫療保健制度剛推出不久,可靠數據不足,故夏爾馬教授需要透過其他途徑搜集數據,包括在印度城市和鄉村地區作實地研究、參考國家和地方政府的統計數字,以及志願組織所提供的資料。
然而,參與印度公私保健計劃的五億國民當中,大部分人均居住在鄉郊地區,因此夏爾馬教授其中一個關鍵問題是: 「當地是否有足夠的醫院和醫生應付需求?」
想了解更多關於夏爾馬教授的研究項目,請點擊嶺大學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