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與影響
莫家豪教授
嶺南大學副校長及林文贊比較政策講座教授
關顧落在中國經濟發展後頭的一群

莫家豪教授
1979年,鄧小平展開開放中國經濟予國際貿易投資的進程。當時中國超級市場的貨架經常空空如也,國民年均收入不到一百美元。
時至今日,中國躍居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系,在不少科技領域走在前端,足以掌握未來全球發展。在過去四十年,七億中國人脫貧,宜居的房屋、充足的醫療、教育和社會服務供應大為擴展。
長足的發展是成就了,但往往也歸因於此,國家仍然有幾億人口生活貧困,或亟待福利援助。維持國內生產總值速度既成重點,便導致福利地方主義,經濟增長帶來的利益遠未能獲得公平分配。個人和家庭能否享有足夠的福利服務,很大程度取決於地方政府的政治意願和財政能力。
自2003年起,中央政府嘗試處理這積弊。透過一系列新福利計劃,希望達致全民社會保障的整體目標。
有西方觀察家認為這政策類近個別歐洲國家的做法,視之為中國福利制度新模式的開端。嶺南大學副校長莫家豪教授專研這領域,遂決定深入探討中國是否確實明確偏離「父權福利實用主義」的傳統,趨向真正的全民主義。
這實非生僻小眾的命題。中央政府採納的社會政策是否湊效,對少則千萬、多則億計的人口帶來影響。莫教授發現,舉例說,上海、北京和南京居住人口的高等教育入學率可高達百分之七十;惟大學多側重設於沿海地區,在中國內陸地區的人口便得奮力爭取高等教育的學習機會。即使在相對富庶的浙江省,高等教育機會也較為匱乏。
中央政府有嘗試處理這種教育不公的現象,例如容許地方政府與海外院校合作,例子之一是諾丁漢大學在寧波成立的校舍。
話雖如此,莫教授分析了市級政府在2003至2012年用於教育、醫療、社會保障和援助計劃的開支後,認為情況雖有改善,要消除地方不均問題和福利地方主義,仍得加緊工作。
地方政府常欠資金推行中央政府下達的政策指令。莫教授建議中央政府動員和統籌好國家、市場和廣大民間的資源,尋求解決方法。
想了解更多關於莫家豪教授的研究項目,請點擊嶺大學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