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內容
博雅教育成就一生 Emerald Publishing
開始內容

研究與影響

寧蒂珠教授
文化研究系教授及系主任

追求自主與現代化的亞洲旋律

 

Professor Tejaswini Niranjana

寧蒂珠教授

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寧蒂珠教授(Tejaswini Niranjana),以她早前一項關於印度傳統音樂與印度現代社會關係的研究為基礎,嘗試將有關理論套用在中國內地和香港,並與一眾音樂家合作,以創新的手法進行有關實驗。

 

在她將於2020年2月出版的《Musicophilia in Mumbai》一書中,寧蒂珠教授剖析北印度古典音樂在英國殖民統治結束後的孟買所擔當的文化角色。當時印度社會正逐漸步向現代化,然而當地人仍繼續迷戀這「古老音樂」,背後的因由,正是全書的研究重點。在書中,寧蒂珠教授並非集中研究音樂形式,而是廣義的探討文化、社會及政治問題。

 

孟買在19世紀是大英帝國的第二大城市,面積僅次倫敦。在殖民管治下,孟買人只可進行一些「認可」的文化活動。他們保留了印度傳統音樂這類古典文化,並給予它們注入新的力量。印度之所以能成為擁有獨特文化的國家,這也是原因之一。

 

印度人於20世紀初開始錄製古典音樂,在往後數十年電台亦有播放它們。當時印度社會的中產階級紛紛組成藝術圈子,廣邀音樂家於劇場演奏。而隨着有聲電影的出現,印度古典音樂漸漸傳播到社會各個階層。七、八十年代前,北印度和南印度古典音樂已成為許多印度電影配樂的旋律基調。

 

完成該研究後,寧蒂珠教授欲探討亞洲其他地區會否像印度一樣,出現現代化與傳統文化相互發展的現象。現時,她正與中國內地及香港的音樂家合作,探討該現象會否於背景跟印度截然不同的中國內地和香港出現。

 

說到音樂傳統的演變,印度和中國差異甚大。在20世紀,中國社會欲擺脫封建走向現代化,結果造就了西方音樂形式的普及化。單就現代中國古典鋼琴家數目之多,以及中樂如何改變韻律結構以配合西洋音樂的和聲結構,已可見一斑。然而,同樣情況卻從未見於印度。

 

寧蒂珠教授的研究靈感來自她對音樂的熱情。善於唱歌的寧蒂珠教授,早前曾帶領多位印度音樂家往上海參與雙年展。期間,她觀察這些音樂家與中國樂手如何作即興音樂交流,從而啟發她的實驗靈感。她隨後創辦了《薩特赫-薩特赫》(Saath-Saath)交流項目,邀請音樂家、作曲家和學者進行一系列跨文化合作,藉以推動有關中國和印度文化實踐的研究。

 

想了解更多關於寧蒂珠教授的研究項目,請點擊嶺大學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