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與影響
嶺南大學校長鄭國漢教授
中美貿易爭議的事實
鄭國漢教授
經濟政策明顯對國民生活帶來重大影響。這些影響在某些情況下可以是正面,例如小羅斯福總統推行的「新政」,旨在紓緩美國三十年代大蕭條的影響;又如中國推行的經濟改革和開放門戶政策,已讓億計人口脫貧。
另一方面,世界歷史不斷重演。在極端情況下,政策如果走錯方向,可以民不聊生。
訓練有素兼具經驗的經濟學家做出縝密的研究結果,可以給政治家作分析和參考之用,幫助他們作出有事實基礎、更為合理的決策。
嶺南大學校長鄭國漢教授身兼經濟學講座教授。過去,他的研究成果為應對金融危機提供了重要的觀點和建議;在棘手的國際談判時,也影響談判採納的論點。雖然肩負校長的重任,令他難有餘裕進行自己的研究;但他曾參與的研究項目,就影響了一宗佔據世界各地報章頭條的爭議。
美國總統特朗普自上任以來,一直嘗試兌現競選承諾,大幅削減美國對中國的貿易逆差。就此,他在中國的多項入口關稅下重手,並威脅大幅擴大相關產品的類型。
姑勿論這些策略是否奏效,有人質疑有關公佈的中美貿易差額數字實際有多大意義。為把這些統計數字去蕪存菁,十多年前鄭教授獲邀參與一個國際經濟學家和計量分析專家的小組,分析兩國的出口數據。
這個研究項目的目標,是要計算這雙邊貿易中出口所包涵的附加值,而非貿易毛值的差額。因為中國在製造出口產品的過程中,很多部件的生產地其實不是中國。比如說,中國在生產iPhone的過程中,所投入的價值也許只佔十多美元,而其他的附加值,皆是來自從其他地方進口的零部件。
經分析更具相關性的數據,鄭教授和團隊成員計算出,過去多年來,中國的出口附加值由出口產品價值的大約百分之四十多,上升至現時約百分之六十;而美國出口產品的相應數字為約百分之八十至九十。
他們的研究顯示,隨著中國經濟變的技術水平上升,其附加值有所增加;而且,根據這較精密的計算方法,中國對美國貿易仍有順差。然而,順差遠低於特朗普總統所宣稱的數字。
自此以後,在兩國的貿易討論中,中國的談判代表可以指出,追求兩國出口淨值的平衡,並不公道。
想了解更多關於鄭國漢教授的研究項目,請點擊嶺大學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