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內容
博雅教育成就一生 Emerald Publishing
開始內容

研究與影響

嶺南大學副校長莫家豪教授在「第六屆社會政策與治理創新國際研討會」分享香港年輕人在大灣機遇中的前景

2019 年 10 月 22 日

嶺南大學副校長莫家豪教授在「第六屆社會政策與治理創新國際研討會」分享香港年輕人在大灣機遇中的前景

 

Professor Joshua Mok

莫家豪教授

第二位主題演講的講者是嶺南大學副校長莫家豪教授。莫教授在校內推動有關年輕人就業情況的研究,尤其是與大灣區有關的景象,一直不遺餘力。

 

莫教授演講的標題是「需要地區發展和合作:年輕人對中國南部大灣區發展機遇的想法和評價」。本年初,嶺南大學與華南理工大學就大灣區社會治理進行了研究,莫教授在演講中詳細分析相關研究結果。

 

「中央、地區和本地政府都一致認為,經濟上的誘因,能令大灣區成為一個發展良機」,莫教授稱:「但身為一個社會政策研究者,我認為經濟誘因雖然重要,卻非唯一的政策方向。」

 

為了解香港年輕人對大灣區的看法,該研究把調查對象分為兩個不同的組別:第一組是18至35歲的公眾人士,男女數目均等;第二組是於本地大學或私立學院就讀學位課程的學生。莫教授謹慎地補充,該研究進行時,現時社會上的示威活動還未開始。

 

研究首先找出第一組的對象,即18至35歲的人士,對大灣區的發展機會有何想法。幾乎一半的受訪者對這些機會抱正面態度,約一半的受訪者認為香港的積極參與能進一步提升這些機會。

 

接著,研究嘗試了解這些對象是否願意在大灣區工作。一半的受訪者認為他們難以在港找到理想工作,約35%的受訪者願意把握在大灣區工作的機會。

 

北京的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建議讓香港和澳門居民申請當內地公務員。莫教授解釋:「可是,在我們的受訪者中,願意當內地公務員的少於20%」,願意到內地當教師的則少於8%。

 

受訪者主要的憂慮有「不能在大灣區找到適合的工作」(67.2%)、「子女教育問題」(60.1%)等,最多人認為問題是「薪金不滿意」(78.2%)。

 

最後,在第一組的受訪者中,近60%不知道香港居民能申請內地居住權,使用當地公共服務。

 

另一方面,在香港學位課程的學生中,大約35%對大灣區的發展表示「樂觀」或「非常樂觀」,約27%的學生表示「悲觀」或「非常悲觀」。

 

學生受訪者當中,認為大灣區發展能為他們帶來較好機會的剛好超過50%;而願意到大灣區工作的受訪者比例,跟第一組受訪者相若,接近36%。

 

他們對於在廣東工作的憂慮亦相似,唯一不同的是,學生最擔心的是使用互聯網的限制,對此方面表示關注的人超過八成。57%對在大灣區不能找到工作表示「擔心」或「非常擔心」。

 

莫教授在總結時說,我們不應把大灣區發展單單視為推廣經濟的計劃,發展大灣區,也是國內人民與港澳市民的一種社會融合。經濟誘因當然重要,但提升彼此間的信任和促進了解是更有意義的。

 

他說,為了這個目的,我們得了解年輕人想要什麼、需要什麼。「我們該重新檢視香港灣區年輕人的想法,了解他們有多願意在這裡工作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