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舍教育和综合学习课程是岭大博雅教育的两大支柱,我们在上一章(总报道的第三部分)介绍了郑国汉校长对于这两个范畴的发展愿景和创新。在本章和下一章,我们会介绍郑校长为进一步推进学生的全人发展和教学质量,以及为提升大学的研究和社会影响力而成立的两个重要单位。

岭大科学教研组于 2015 年成立,隶属核心课程及通识教育办事处,它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课程、讲座,以及校园与社区的互动,为没有科学知识基础的学生提供科学教育,提升他们的科学素养。

在科学教研组的统筹下,学生们有很多机会在校园和社区进行调查研究,加深对大自然的认识。例如有一组学生对青蛙鸣叫的原因感到好奇,导师就带领他们到宿舍附近观察青蛙的生活;另一组学生每天在宿舍附近巡逻几次,以收集他们观察到的鸟类的数据。

对学生而言,参与这些“公民科学”项目最大的收获不是具体研究的结果或发现,而是在此学习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积累相关经验。

这些科学课程和项目获得热烈的反响,取得了非常积极的学习成果。有鉴于此,科学教研组在过去数年逐步扩大其规模,让师生能够参与更多的研究工作和开拓新的教学范畴。在2020/21 学年,科学教研组更开设了环境与科学素养辅修课程以及环境科学哲学硕士课程。

在研究方面,教研组学者的研究也得到了公立和私人机构的拨款资助。获资助的项目以野生动物保育和环境保护为主。

方健恩副教授的“建立香港两栖动物自然历史库以作教育及保育之用——卢文氏树蛙”获香港特区政府环境及自然保育基金高达110万港元的资助。他的另一个项目—— “以DNA方法研究香港濒临绝种龟的生态及保育”则获研究资助局80多万元的资助。

宋亦希助理教授的“香港大头龟保育状况研究”与其他两个项目共获香港特区政府渔农自然护理署近150万港元的资助。宋教授亦凭其科研项目 “Population dynamics of endangered freshwater turtles: From long-term monitoring to tangible conservation actions”,获得香港研究资助局“杰出青年学者”的称号。

王沛欣助理教授提出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及电子地图去应对污染及推进社会福利的议题。她的研究项目——“香港寺庙烧香与污染的问题”获环境及自然保育基金的资助。该研究项目也被媒体广泛报导,成功唤起了公众对空气污染的关注。

此外,王教授与伙伴机构合作,在2021年1月香港出现首宗新冠病例六天后,推出网上地理信息系统仪表板列表,让公众能够实时掌握新冠疫情信息以及了解个别小区感染的风险,该系统更显示了市民的焦虑水平和帮助最重要抗疫物资的投放。

科学教研组在2021 年 1 月建立了香港两栖及爬行类动物自然藏品库。该库记录了香港不同的物种资源,在研究、保育及教育工作方面有广泛用途。科学教研组欢迎香港、内地与海外科研人员和学校借用其自然藏品库样本作研究及教学之用。他们也经常安排学校及公众人士参观其馆藏。

「配合现时各学系提供的核心课程和核心课程组别选修科目,『科学教研组』提供的新增科目将令岭大的博雅教育基础更为完整。」郑校长在2014年、教研组还在萌芽阶段时说。(「给岭南人的信」11月) 。

我们将在下一章介绍郑校长成立的另一个关键单位——“岭大创业行动”。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