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問要博、做人要雅。」

嶺南正式踏上博雅教育之路是在1995年、由陳坤耀教授擔任校長開始。

嶺南為了進一步發展大學教育,於1995年遷入屯門新校舍,並由陳坤耀教授接任校長。新校園設計將廣州嶺南大學的原貌融入現代建築的風格之中,傳承嶺南大學1888年以來的優良傳統,並在同年開辦哲學碩士課程。

如果說陳坤耀校長是香港博雅教育之父,恐怕並無異議,雖然他一直強調博雅教育是廣州嶺大的優良傳統。陳校長接受嶺大校長任命的時候,面對的是一所學生少而位置偏遠的小型高校;但他卻從新加坡發展模式的成功故事得到靈感,看到這些一般人認為不利的因素,正正是嶺大發展為博雅大學的優越條件。

他認為博雅教育 liberal arts 中的 arts 字,令很多人以為博雅就等於是人文學科。博雅教育是文理兼備的教學模式,而非只專注於語言及人文學科,其底蘊完全和科目無關。此外,博雅教育並非講求科目數量,而是著重跨學科學習,是關於不同科目的融會及結合,是培育「全人」的教育。

博雅教育的精粹在於教與學的方式,而其成功與否取決於三個條件,而嶺大有很多先決條件是別校難以擁有的。第一是要規模小。嶺南規模小,提供了辦博雅教育的良好環境。`第二,是住宿及舍堂教育。嶺大為本科生提供全宿機會,而這並非基於方便,而是博雅教育的最重要部分。陳校長十分堅持這一點,甚至設立助宿金幫助經濟能力較差的學生入住宿舍,因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博雅教育的一部分。 第三,是整間學校要以學生為本。博雅就是要創建一種文化,由校長到校工都以學生為本。因此,他經常邀請同學共晉早餐,從生活中以身教提升同學的素養;「校長早餐」一時風行,成為學林佳話。種種舉措,就是要建立「由頭到尾」都是學生為本的思維。

上任後,陳校長隨即著手調整課程結構;強化教師隊伍;並且經常親自授課,積極參與學生活動;於是迅速建立起師生共融的校園文化。為了讓嶺大的本地同學有更多機會接觸環球經驗,陳校長堅持與世界各地的大學交換學生,尤其注重與香港較少往來的地方。

在短短數年間,嶺南建基於互動(interaction)、課內活動(intra-curricular activities)、跨學科(inter-disciplinary)學習及國際視野(international exposure)的博雅教育特點,已獲得驕人的成績: 1998年,嶺南獲得自我評審資格,並於1999年正名為嶺南大學。

隨著多年的努力,今天嶺大憑藉基礎寬廣的課程設計、緊密的師生關係、豐盛的舍堂生活、豐富多采的課外學習活動、積極參與社區服務、多元化的職場體驗、強大的校友和社區支援及全球性的學習機會的博雅教育重心,成為亞洲領先的博雅大學,並以優質教育名列世界前茅。

參考: 《灼見名家》陳坤耀:香港人對博雅教育仍多誤解 (2014-09-14)

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