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堂教育和綜合學習課程是嶺大博雅教育的兩大支柱,我們在上一篇報導(第三部分)介紹了鄭國漢校長就這兩個範疇所構建的願景和推出的新猷。在這一篇和下一篇報導,我們會介紹鄭校長為進一步優化學生全人發展和教學質素,以及為提升大學研究和社會影響力所成立的兩個重要部門。

嶺大科學教研組於 2015 年成立,隸屬核心課程及通識教育辦事處,它主要的任務是通過課程、講座,以及校園和社區的互動,為沒有科學根底的學生提供科學教育,提升他們的科學素養。

在科學教研組的統籌下,學生有很多機會在校園和社區進行調查研究,加深對大自然的認識。例如有一組學生對青蛙鳴叫的原因感到好奇,導師就帶領他們到宿舍附近觀察青蛙的生活;另一組學生每天在宿舍附近巡邏幾次,以收集他們觀察到的雀鳥的數據。

對學生而言,參與這些「公民科學」項目最大的收益並不是具體的研究結果或發現,而是思考和學習的過程及經驗。

鑑於學生對科學課程及活動反應熱烈,學習成果豐富,科學教研組在過去數年逐步擴大架構,以便師生能夠開展更多的研究工作和開拓新的教學範疇。在2020/21 年度,科學教研組更開設了環境與科學素養副修科課程及環境科學哲學碩士課程。

在研究方面,教研組的學者亦得到公營和私人機構撥款資助他們的研究,獲資助的項目以野生動物保育和環境保護為主。

方健恩副教授的「建立香港兩棲動物自然歷史庫以作教育及保育之用 - 盧文氏樹蛙」獲香港特區政府的環境及自然保育基金提供高達110萬港元的資助。他另個一項目「以DNA方法研究香港瀕臨絕種龜的生態及保育」則獲研究資助局撥款80多萬元資助。

宋亦希助理教授的「香港大頭龜保育狀況研究」以及另外兩個項目,共獲香港特區政府漁農自然護理署撥款近150萬港元支持。宋教授亦憑 “Population dynamics of endangered freshwater turtles: From long-term monitoring to tangible conservation actions”,成為研究資助局「傑出青年學者」得主。

王沛欣助理教授將地理資訊系統及電子地圖與環境污染及居民福祉的議題結合起來。其獲環境及自然保育基金資助的研究項目——「香港寺廟燒香與污染的問題」被媒體廣泛報導,大大提升了大眾對空氣污染的關注。

此外,王教授與相關機構合作,在2021年1月香港出現首宗新冠肺炎病例六天後,推出網上地理資訊系統儀表板列表,讓公眾可以實時地掌握新冠肺炎疫情資訊及了解個別社區的感染風險。該系統也能顯示了市民的焦慮水平和投放最重要抗疫物資的地點。

科學教研組在2021 年 1 月建立了本港兩棲及爬行類動物自然藏品庫,該庫記錄本港不同的物種資源,在研究、保育及教育方面有廣泛用途。科學教研組歡迎本地、大陸與海外科研人員和學校借用自然藏品庫樣本來推進相關研究及教學。科學教研組也會安排學校及公眾人士參觀其館藏。

「配合現時各學系提供的核心課程和核心課程組別選修科目,『科學教研組』提供的新增科目將令嶺大的博雅教育基礎更為完整。」鄭校長在2014年、教研組還在萌芽階段時說。(「給嶺南人的信」11月) 。

我們將在下一篇介紹鄭校長成立的另一個重要部門:「嶺大創業行動」。

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