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將中國古典寫作帶給現代讀者

早在2014年,嶺南大學蔡宗齊教授作為聯合創始主編協助創辦《中國文學與文化》雜誌時,有幾個明確的目標。

其中一個目標是要就中國前現代作品和更廣泛的文學領域發表有見地的論文和評論。另一個目標是以國際化的編輯視野,促進中國、美國和世界其他地區學者之間的進一步交流和深度合作。

蔡教授窮一生事業的努力去把優美的中國文學傳統帶給世界各地的讀者,讓他們能夠理解和懂得欣賞,就是為了達成這兩個目標。

多年以來,他通過出版中國主要學者的著作英譯本,鼓勵跨學科研究以開拓新的理論觀點,以及共同撰寫或共同編輯 「如何閱讀...... 」系列書籍,協助新讀者掌握歷史典故、文化背景和文體格式,因為這些都是中國古典詩歌和散文寫作的重要部分。

透過這些方法去搭建橋樑和推廣中國文學,蔡教授已經確立了自己在這個領域的卓越地位。但在過程當中,他仍然騰出時間浸淫於自己深感興趣的領域,包括比較文學、美學和哲學、中國魏晉時期五言詩、文學批評以及從古代到唐代的詩歌文化等。

蔡教授說:「我很清楚地知道我們在地球上的生命是有限的,因此我們必須善用時間。」蔡教授是利榮達中國文學講座教授。「因此,我選擇的課題都是屬於傳統的[節點]並能產生影響的。在策劃研究方面,我會使各個環節結合成為一個整體的項目。研究計劃不是僵化的,因為我會適時作出調整,但會有一個明確的框架,而我經常都是提前做好規劃。」

這些方法是蔡教授學成之後慢慢培養出來的,他是1980年代初期第一批獲得海外獎學金去從事西方和比較文學研究的內地畢業生之一。他隨後在普林斯頓大學獲得博士學位,並於1991年在伊利諾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東亞研究系擔任教授。

在那裡,他的研究重點是中國詩歌,並以平衡宏觀和微觀的研究方式出版了他的第一部關於漢魏晉時期詩歌的專著。為此,他需要詳盡地閱讀相關文本和進行細緻的語言學檢查,以及對整個傳統和它如何演變加以透徹的分析思考。

現正擔任環球中國文化高等研究院院長的蔡教授說:「只有當你根據早期和未來的發展進行研究時,你才會明白當中意義的重要性。我會從跨文化比較的角度去審視,而透過西方傳統的視角,我發現了新的問題、角度、觀點,並設計了新的範式。」

他指出,這些研究工作的重點不在於關注表面的相似性,而在於探究在特定世界觀下,我們觸及文學時會有什麼獨特之處。

「但有一個問題是,許多關於某一特定時期的中國詩歌或詩人的著作都是學者與學者之間的對話,普通讀者無法理解。此外,詩歌的美感往往在翻譯中丟失。」

蔡教授認為需要克服這些障礙,於是提出了出版一本指導性文集的想法,並為每個主要文學類型編寫一章。其基本目的是縮小文學研究和語言教學之間、以及原文和譯文之間的差距,並提醒讀者留意中國詩歌有口頭朗誦的特色,這一點經常被完全忽視。

該指導性文集的第一卷於2008年出版,獲得巨大成功,於是其他系列相繼出版,涵蓋散文、戲劇和文學理論。

蔡教授說:「為了接觸更廣泛的讀者群,今年我開始了一個關於如何閱讀中國詩歌的每週播客。」他還與同事合作,重新推出了《嶺南學報》,這本雜誌一向以其前沿的學術研究而聞名。他們還創辦了「嶺南大學國學堂」,以提升大眾對國學的興趣和鼓勵他們參與。

「大眾對播客的反應非常熱烈。隨著我們進入唐朝時期,我相信我們可以吸引更多的聽眾。如果我們能夠有資金支持,我們也會為YouTube製作一個視頻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