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我們的「奇里斯馬」走失了嗎?
賴家瑩
適逢黃金三月,眼下不少文化研究畢業同學沒有工的找工,有工的跳槽,跳槽的又發牢騷,對新工舊工似乎都不甚適應;有的,甚至覺得以往所學無用武之地,十分錢只換來一分貨,心有不甘。數數指頭,畢業快一年了,期間也討過兩三份差事。對文化研究畢業同學進入建制後那龐大的落差感,鬱悶之餘,也有點激蕩。
曖昧
最近和文化研究畢業同學聚首,談起工作,無不滿臉愁容或語帶無奈,少有眉飛色舞之態。話,沒錯,是滔滔不絕,但內容,不是同事間挖苦批評,就是老闆的惡貫滿盁。回想剛過去不久的大學時光,我們白天在長桌討論傅柯四處游走的權力關係與知識網絡;傍晚初識薩依德而為他那對時代的尖銳批判動容;晚上跟德希達一起自我放逐,曖昧嬉戲;三更半夜直落狂煲《精裝追女仔》、《買兇拍人》與《標殺令》,還可以放聲論辯爛片的美學,推敲導演如何在既定成規中,發揮令人意料之外的點點創意。說了甚麼,當下已幾乎忘記,可是我們卻清楚記得我們的「
我們的「緣性。他們有的,從中大建制走出來,「劈炮唔撈」再闖江湖;有的,由火紅年代金禧、艇戶到今天的保育運動,激情依舊;有的,叫我們摒棄一切先驗結論,向兒童學習;也有媒體戰士與街頭藝人,靠革新公共空間「搵飯食」。多年過去,「激情,未因時間而變得世故。三年來,我們也習慣了「
由激情、煽情到無情
可是,甫踏入社會不到一年,激情變得煽情,尖銳論辯也變成尖酸詭辯。我們似乎再找不著「
游移
虛妄的期待,所以對病態地敏感,總想把它移走;移不動便很易感到沮喪,覺得社會不如自己預期般熟悉。因為陌生,所以我們動不動便向社會問問題,向老闆問問題──
一如我們的「
在這游走在學科邊緣的三年,文化研究交得最足的貨,或者是驅使我們敢於改變──正如我們不怕策騎跳脫的「不論在教育改革、裸照風波還是西藏起義的日子。
醒完就要笑。把疏離說破,
本期文章
回頁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