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國族認同 —— 護照、救災與體育
余攸英
香港特區政府委任的十七位副局長及政治助理,因為持有外國護照的問題,引起了一場政治風波。除了牽涉根據《基本法》副局長及政治助理是否應持有外國護照的爭拗之外,似乎外國護照持有者是否能夠真心效忠國家,是一個更大的政治敏感問題。雖然結果多名委任副局長及政治助理都識趣地放棄外國護照,但一本基本上是旅行證件的護照,在國族認同的象徵意義上,影響之大可見一斑。
另一方面,四川大地震所引起的關懷,乃至大批捐款及援助,更是來自中國各地,包括回歸祖國只有十年的香港及澳門特區,以至海外各地的華人。這證明了國族認同,不單是超越國土地區,更是超越國藉與護照這些「技術」上的問題。但所謂「血濃於水」或「同胞」等的國族觀念,只是空泛的形容詞,相信絕大部份的中國人或華人之間,都沒有可以追溯得到的血緣關係。再想清楚一點,現在所指的中國人更包括了漢、滿、蒙、回、藏,還有其他為數不少的少數民族。一邊中國政府說西藏及新疆自治區是中國領土,西藏人與新疆人都是中國人,但另一邊藏獨及疆獨卻是蠢蠢欲動。還有究竟怎樣清楚介定某個民族?一般都說中國主要的民族是漢族,但怎樣才算是一個漢族人?與居住的地區有關嗎?那麼祖藉又是甚麼?怎樣才可以清楚介定一個人的祖宗是屬於那個地方的人?從多少代前開始算起?是根據父系還是母系?是誰決定根據父系或者是母系的?理據又是如何?人類自古以來都是到處遷徙的,民族與地域無一定關係,而遷徙加上通婚,民族就更難下定義,所謂國族就更加是一個模糊和流動的觀念。「中國」在秦朝以前是多個國家並立的,當時「中國」還未曾出現,但先秦卻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思想上的光輝時期,嚴格來說,我們應否將這段歷史納入「中國歷史」的範圍?孔子算不算是「中國」的聖人?這些關於國族的問題,可以問個沒完沒了。但無可否認,在差不多時候發生同樣慘重的緬甸風災,中國人或華人對緬甸的關注程度,跟四川地震是不能相比的。盡管國族只是一個籠統的觀念,它既不是國家又不是政府,也不是政權,甚乎國族所代表的人民,也是模糊不清,但它的力量卻是強大的,令人不容忽視。
另一邊廂,世界體壇盛事北京奧運早已超越體育運動的層次,成為有關政治與國家體面的要事。不少運動好手的志願就是能夠代表國家參加比賽,站在頒獎台上,得獎者隨著上升的國旗和國歌感動落淚的場面,雖然是屢見不鮮,卻總令人感動。但事實不少運動員都不一定代表自己的國家出賽,例如曾替中國贏得奧運金牌的劍擊好手欒菊傑今年會在北京奧運代表加拿大參加比賽。這次是在中國土生土長的欒菊傑第四次參加奧運,過去的三次她都是代表中國出賽的。
由此可見,所謂國族認同,微妙之處不單是國族難以清晰介定,而「認同」的表達方式或象徵,更是千變萬化。它可以是旅行證件,可以是救災行動,代表出戰體育比賽等等;而認同的目的也是各有不同,可以是旅行簽證的方便、居留權、政治權利、社會福利、表達對某些人民的關懷、提升所認同或效力國家的體面等等;認同可以是主動的,亦可以是被動的,例如持有外國旅行證件就被認為是對國族認同有所保留,不算真正效忠。
要達至國族認同,總要有一些「國民」之間的共通之處,或者反過來說,總要有一些與「其他國民」不同之處,才能產生認同感,例如被其他國族所欺侮等。如果根據本納德.安達遜的《想像共同體》 ,民族主義這個概念在哲學意義上是貧乏的,不比其他的意識形態,它不曾產生過任何深刻的哲學家或思想家。而正因為國族這個共同體的子民沒有任何實質的關係,絕大部份更是素未謀面,所以他認為國族是「想像」出來的。更有趣的是他認為在現代社會,「國藉」(Nationality) 已經是一個社會文化概念,每個人都一定擁有一個國藉,就像每一個人都一定有一個性別一樣。安達遜所指的「想像」並不是一般意義的幻想式的想像,而是有意與無意間營造出來的想像。不同的國族(共同體)是以人民的想象方式來區別的,而人民會為他們認同的國族奉獻犧牲,也是源於對這個想像的國族的情感。安達遜認為國族的想像建構很大因素是中世紀以後,宗教及皇族統治權力的式微,加上印刷資本主義的發達,很多書籍都以方言印刷,大大增加了書本與報紙的可讀性與流量,以致不少使用共同語言的人民雖然身在不同的地域、時間或社會階層,都可以互相認同了解以至對話。
如果一如雷蒙.威廉士 (Raymond Williams)所說,文化就是日常生活,共同的文化,也就是共同的生活習慣、價值觀、乃至歷史經驗與關係,可能就是營造國族認同的重要因素,而書籍報紙電台電視互聯網,都是現代傳播文化的工具。殖民地時代,電視台每晚深夜要播《天佑女皇》,現在每天黃昏電視新聞報導之前要心繫家國,播放《義勇軍進行曲》,盡管認同對象不同,目的都是是營造國族認同感;甚至天安門中國國旗為悼念四川死難者下半旗,號召全國人民默哀三分鐘,也起了一個營造廣大的國族認同的作用。
想像共同體》成書於1983年,在這四份一個世紀裡,通訊科技以至傳媒的發達,令國族的想像更加進行得快速,例如今年三月西方傳媒播採用了尼泊爾的暴力鎮壓片段來報導拉薩的動亂時件,中國學生馬上在YouTube指出CNN的錯誤及指責CNN故意抹黑中國,還設立了一個反CNN的網站 http://www.anti-cnn.com/ 收集各方揭露西方傳媒的不客觀報導。霎時間消息在互聯網上引起無數網民激烈的愛國情緒,全中國以至世界各地的華人掀起示威及簽名等行動,譴責西方傳媒歪曲報導。相信就是隨著全球化的擴張,國族意識不但不會被淡化,可能還會更加如火如荼,因為更多更快更無遠弗屆的通訊渠道,將會成為營造國族認同的角力場地。
參考書目
Anderson, Benedict, Imagined Communities -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 Revised Edition, Verso, 1991.
本期關鍵詞彙
回頁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