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都市發展的差異 重建下消失的人情味
撰文 / 攝影:盧健輝 (盧魚)
發展、改革、興建、重建,這些詞彙代表著增值嗎? 進步嗎?得到的多還是失去的多呢?可以肯定的是,專責處理市區重建的香港市區重建局(Urban Renewal Authority)正在本港各區重建,最為市民所熟悉的相信是灣仔喜帖街、牛頭角下h、蘇屋h等,這些當日的小社區未來將會高廈林立,雖然市值大幅提升,財富亦歸於大財團,但即時失去的是數十年的人情味,以往街頭巷尾的鄰里關係已消失得無影無縱,可以預見,未來這裡只會是冰冷的都市,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愈來愈疏離。
筆者過去因工作關係,接觸不少在重建下受影響的商戶或居民,從他們的口中得知他們對重建的感受和看法。以下四個真實個案,可以讓大家感受重建消失的人情味。
計劃在
2009
年全面清拆的牛頭角下h的第
1
至
7
座已於
2004
年完成清拆,等待重建。現時剩下的第 8 至 14 座,仍然保留茪蔚峈幫洈瑪W有特色,其中第
8
及
9 座行人通道上的各式食店,每早10 時左右便開始陸續營業,食店賣的有粥品、滷味冷盤小吃、韭菜豬紅大腸、潮州粉麵、越南菜、魚旦牛雜、格仔餅及雞旦仔等,使通道搖身變成美食天堂。隨茞M拆日期逼近,h內的熱鬧境況將成為港人的回憶。

個案一
牛頭角下h的最後歲月 店東回味昔日繁華地
牛頭角下h的清拆計畫已經進入尾聲,預計
2009 年就會全面清拆剩下第八至十四座,以往繁華的「為食街」、「雜貨街」、「時裝街」頓成回憶。經營了40 年的「枝記鐵器」東主張伯伯眼紅紅地說:「現在做得一日得一日啦,清拆之時也就是我的退休之日。」
這位年逾70歲的張伯伯感慨地說:「以前我們打鐵這一行是當紅炸子雞(非常興旺),六、七十年代,街頭巷尾都有一間打鐵舖,以前還未有塑膠筒,很多家庭用具都是靠我們打出來,你看看這個載米的『米筒』,都是使用一張鋅鐵打造
出來的,工具也只有四樣,就是分別木方、鐵鎚、鐵鉗和剪刀。」
打鐵行業成明日黃花
枝記開業
40
年來風雨無休,店內充斥雜物,但張伯伯自豪地說:「你不要看小少這個店,已開店40年了,風雨無休,雖然有很多雜物圍繞著,但很多製成品都是我的回憶。我除了懂得製造米筒,甚麼也會懂得做,例如煮飯的鐵鑊、炒菜的鐵鏟、垃圾鏟、飯檯圓板、信箱、老鼠籠、冷氣槽、鐵閘、防盜欄等,以前真係日日做到無停手,連假日都要工作。」
不過,時代轉變得很快,打鐵這門種手工業已漸息微,張伯續說:「現時在香港懂得打鐵的師父已不超過十人,很少年青人會願意入行,相信在不久將來,此行業會成為歷史,就快會消失。以前真的非常熱鬧,大家有講有笑,街坊都像朋友一樣,每逢過年過節,大家都會互相煮一些R菜給大家,感情真的好好」。
個案二
時裝店養活一家八口
同樣為於牛頭角下h,於第八座開時裝店的黃太表示,「我在這媔}店已超過二十年,一家八口都是靠這間店的,由於這間店位置鄰近地鐵站,加上這裡的天橋連接對面的工廠區,所以人流非常暢旺,中午和放工時侯,很多OL都來這堶僎漫M揀衫。」
黃太又說,「加上這堛滲痕魖S有德福商場咁貴,因此成本大大減輕,我們的貨品相對也很便宜,很多熟客放工後都會專程來買衫和買鞋。不過,明年牛頭角下h清拆後,很難再搵到這個咁平的舖頭,依家都唔不知點算好。」
二十年前,牛頭角下h八號遊樂場每天的早上和晚上都有很多小販來擺檔,販買不同的街頭小食,包括栗子、花生、粟米、魚旦、牛雜、叮叮糖、涼果等,還有很多擺賣衣服、精品的小販,黃太回憶:「總之這堳D常旺,很熱鬧,隔離鄰舍感情好好,每逢新年,大家一起掃樓拜年,不知幾咁興奮,但這一切已成為往事」。
個案三
蘇屋h重建 別了皇牌公屋
蘇屋h位於九龍深水鶧洁A是香港房屋委員會其中一個歷史最悠久的公共屋h。不過,有
40
多年歷史的蘇屋h,已落實於
2009年
6月開始清拆,h內居民陸續遷調往元州h,原址將興建
13
幢
21
至
41
層高住宅大廈,工程分兩期進行,提供
5500
個公屋單位,估計容納約
15,700
人,地積比率約為5倍,有關工程預計將於
2018
年完成。
蘇屋h被認為是老化的屋h,昔日的精英多已遷往新建的私人樓宇,剩下多是老弱居民,屋h設施亦日漸老舊,有些單位天花剝落漏水,有些外牆斜裂。有意見認為,若然進行大規模的維修工程,費用估計高達
2.5
億港元,但蘇屋h的壽命最多僅可再維持十多年,因此房委會在
2006
年決定於
2009
年及
2012
年分2
期將蘇屋h清拆。房屋署建議第一期(即2009
年)首先清拆蘭花樓、楓林樓等十座在較高平台上的樓宇,而第二期(即
2011年底)清拆茶花樓等餘下六座。
老住戶難捨清幽地
在茶花樓地下開檔逾 30
年的老闆娘表示:「做得一日得一日,清拆後很難再租到咁平的舖位,可能要退休。」一位居住在蘇屋h36年的吳婆婆說:「對於蘇屋h清拆感到可惜,但沒有法子,住了咁多年真的好唔捨得,但政府決定了,都沒有轉彎餘地,蘇屋h環境清靜,空氣又通爽,搬到去元州h都無咁好環境了,真係好唔捨得舊街坊,唔可以一上茶樓或在附近的公園就可以搵到老友記。」
個案四
杜鵑茶餐廳留不住 紮根廿載人情味
一間茶餐廳要成功,店內食物的味道要好食之餘,人情味也很重要,其中位於保安道蘇屋h杜鵑樓樓下的杜鵑茶餐廳,絕對可以讓人找到久違了的人情味。店內部分食客表示,他們已經搬離蘇屋h,但每隔一個星期,都會專程駕車來品嚐奶茶和沙嗲牛肉包等美食。

杜鵑茶餐廳是蘇屋h內唯一的食店,開店
30
年,老闆是今年
58
歲的周寶安,碰巧茶餐廳的位置在保安道,跟老闆的名字同音,也許這就是緣分的牽引,周老闆便在這堻郱~。周老闆憶述:「七十年代,我的工作地點在蘇屋h附近,每到返工和放工時,區內各處都人頭湧湧,蘇屋h內四周都被樹木包圍荂A環境清幽,後來機緣巧合得知蘇屋h有一個吉舖,我又想創業,於是租來開了茶餐廳。唔講你唔知,用杜鵑這個名字做舖名其實很蝦人用,通常都是撈偏門用的名字,但我這茶餐廳正好在杜鵑樓樓下,所以就用杜鵑這名字做舖名。」
手打肉食街坊吃上癮
二十多年了,茶餐廳的裝修格局並沒有多大改變,青色紙皮石地板,啡色的卡座,門口擺放茖潃茈走洩漪謎西餅櫃,每逢早上、中午和下午茶時分,杜鵑茶餐廳必定人頭湧湧,擠滿街坊,他們普遍是不用看餐牌就點食物如沙嗲牛肉通粉、沙嗲牛肉包、沙嗲牛肉麵、菠蘿油、豬扒包和熱奶茶。周老闆笑言:「不是我誇口,我們這媯晶鴷峸や陛A保持一貫水準,我們做的豬扒和牛肉全部用人手打,不像外面用機械打,這樣才能保持豬扒的鬆軟,另外沙嗲牛肉也是買新鮮的牛肉和全人手醃製,所以構成水準高的食品。不過,我們店內的食物最重要的是乾淨,我由開店至今都要求員工所煮的食物要乾淨,要當自己煮給自己食。」
熟客駕車只為飲奶茶
外界認為做街坊生意一般人心態是「唔憂做」,但周老闆的理論並不如此,他說:「就係街坊生意,個個都係熟客先唔可以求其。」閒談期間,周老闆經常都出入水吧,為的只是幫熟客拉番一杯絲襪奶茶。他說:「舊街坊已搬左很遠,有元朗、有西九龍、將軍澳、港島,不過他們每逢假日,都會特登駕車來飲我呢度的奶茶,他們飲慣呢度的口味,無法啦,今天有個水吧師傅放假,真係唔好意思。」

周老闆又說:「食物味道重要,其實店內的營商之道是要令客人感到滿意和高興,有時客人點一些餐牌沒有菜式,我們都會盡辦法整到出來,令客人感到滿足。」正因如此,每逢假日,保安道附近必定泊滿私家車,為的僅是幫襯杜鵑茶餐廳,以及和周老闆打下牙骹,但這份人情味絕對不是現今食店能見到的情況。周老闆感慨地說:「1979
年開店至今,得到h內街坊的支持,現在蘇屋h分兩期重建,最多都係做多
3
年至
2011
年,雖然好唔捨得,但點都要接受事實,話晒放了 30
年的感情在這堙C」
上述例子僅是冰山一角,這些富有香港特色和人情味的景況,相信將會隨著市建局這種清拆的方式逐漸消失,使香港成為千篇一律的冰冷都市。
 回頁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