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認真」調查結果 馬虎禁毒措施
許寶強
2010-03-28
轉載明報
身為中學生的家長,筆者最近收到由保安局禁毒處、禁毒常務委員會、港大社工及社會行政學系曾潔雯博士和東華三院越峰成長中心聯名印製的一份名為《無毒家教有妙法》的單張(下簡稱「單張」),當中有一份測試子女是否有吸毒[象的問卷,從行為、身體狀G、個人物品、情緒及生活習慣、社交等五方面,羅列共25
條問題,並附「吸毒危機分析」,提出在這25
條題目中,若子女所選的答案確認了其中一至八項問題所陳述的表徵,便代表「你的子女有可能已經有吸毒的行為,而毒品已經開始影響你子女的日常生活和人際關係,必須正視這個情G」。
無毒家教的「妙法」
問卷羅列的其中14
項表徵包括: 「學業或工作表現轉差」; 「神不守舍、自言自語、精神彷彿( 應是恍惚)」; 「說話開始有口吃現象」;
「衣服有異味」;「數小時內不斷飲用大量清水或凍飲」、「改變了進食的習慣(例如:突然缺乏食慾)」;
「情緒不穩定,情緒起伏很大、變得脾氣暴燥(躁)」; 「感到疲倦、彷彿(應是恍惚)、呆滯、反應遲緩」; 「記憶力衰退」;
「渴睡(唻洶@至兩天)」; 「與朋友聯絡時表現神秘」;「獨留房中、逃避與家人接觸」; 「尿頻」;
「經常流鼻水、流鼻血、鼻子紅腫」( 網上版見http://www.parentedu-fightdrug.org.hk/zh/book.php)。
在學校和工作壓力異常沉重的當代香港社會環境中,面對緊張的生活, 「學業或工作表現轉差」、「神不守舍、自言自語、精神恍惚」、「說話開始有口吃現象」、「改變了進食的習慣(例如:突然缺乏食慾)」、「情緒不穩定,情緒起伏很大、變得脾氣暴燥」、「感到疲倦、恍惚、呆滯、反應遲緩」、「渴睡(唻洶@至兩天)」和「記憶力衰退」等這些表徵,也許不難在學生或子女身上發現一二;當子女正進入青春期,身體和心理發生變化,出現「衣服有異味」、「與朋友聯絡時表現神秘」和「獨留房中、逃避與家人接觸」等情G,應該並不罕見;而在這個天氣突然變得極熱或極冷、流感不斷湧現的世代,因過熱或出汗過多而在「數小時內不斷飲用大量清水或凍飲」,或受感染而至「尿頻」和「經常流鼻水、流鼻血、鼻子紅腫」,恐怕也十分平常。如果子女出現一至八個這些表徵,便等同「毒品已經開始影響(他們)的日常生活和人際關係」,那麼全港家長都難免要懷疑子女是否正在吸毒;倘不,就只能像「單張」所指摘一樣,不僅「防毒意識薄弱外」,同時還犯下了「預防子女吸毒教育不足」的罪狀。
有趣的是, 「單張」同時不斷強調家長必須與子女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問題是,良好的親子關係,如何能在輕易就懷疑子女「開始受毒品影響」的前提下建立?怪不得「單張」向家長建議的親子知識、態度和技巧,都沒有提及「互信」這個重要的溝通和建立親密關係的前提。
由禁毒處、禁毒常務委員會、大學教授等權威掛名的單張,似乎並不特別認真;難怪政府和傳媒在引述禁毒處委託一市場研究機構製作的《2008/09
年學生服用藥物情G調查》(下簡稱「調查報告」)時,也顯得有點馬虎。
吸毒數字引起的恐慌
先看看「調查報告」發表後,政府和傳媒的解讀。特首向傳媒的談話,強調了被抽選的
112
間中學當中,有
111
間的學生承認曾經吸毒, 「甚至在高小學生之中,亦有
1.6%
表示曾經吸毒!」因此他認為:
「香港的青少年吸毒情G十分嚴重」。保安局局長則在「調查報告」發表後的記者會上指出,政府將注資三十億元作禁毒基金,以贊助「社會不同各界人士,籌辦不同類型的禁毒工作,將抗毒運動提升至『全民運動』的水平」。
再看看各大小報章當日的新聞標題: 「3
萬港生淪毒海幾無一校是淨土」、「大專校園全染毒
9
成中小學無倖免」、「保安局調查:九成受訪中小學有學生吸毒
3
萬毒學生最年輕8 歲」、「調查顯示毒禍陷校園近100
%中學有吸毒學生」、「校園大災難三萬學生吸毒調查:八歲也沉淪教育界震驚」、「九成校園毒品為患三萬學生吸毒」、「毒害氾濫攻陷中小學」、「小學生吸毒響警號
9
成校失守毒童改家中濫藥
8%
竟偕父母同吸」、「九成小學有人吸毒」、「免費毒品攻陷全港小學失守議員轟禁毒方針治標不治本」、「無毒中小學成奇葩
12
歲以下吸毒倍增校園毒禍蔓延全港」、「九成九中學有毒潮
8
歲小學生也吸毒」。
被「毒海」、「毒禍」、「毒潮」、「毒害」包圍,「近100
」、「九成九」學校「失守」或被「攻陷」或「全染毒」,以至「八歲也沉淪」,自然只能是「校園大災難」、學生「無倖免」,老師家長能不「震驚」?
不過,在「震驚」之餘,不妨讓我們抽點時間,仔細地翻閱一下「調查報告」,認(識)真(正)校園吸毒的問題,是否如政府傳媒所描述般嚴重。
認真閱讀調查結果
我們可從(一)調查方法的局限、(二)不同的「精神藥物」、(三)不同時期和(四)不同地區的比較這四方面,細讀「調查報告」。
(一)政府和不少傳媒都把「小學生吸毒」和「九成多學校」作為解讀重點,但卻完全忽略了「調查報告」中所強調的研究局限: 「部分高小學生,尤其是本地小學小四及國際學校小學第五級的學生,在填寫問卷時仍有困難。部分學生不明白填選答案的正確方法,只懂圈選預設答案。部分學生對理解問卷有困難」,因此建議當局應在以後的調查中「考慮調查應否涵蓋小四/第五年級學生」;報告也曾提醒: 「中學學校吸食毒品學生的分布只反映有參與此調查研究的中學,因此需謹慎作出數據詮釋」,而有部分被抽選的學校「因課程緊迫或調查的題目較為敏感而沒有參與」。
(二)從「調查報告」中一些備受傳媒和政府忽視的統計數字,我們或可看到學生吸毒問題的另一個圖像:曾飲酒的學生人數比例達64.9%、抽煙則是12.2%、而曾吸毒的只有4.3%。如果煙酒也是一種可濫用於刺激精神的物質,那麼他們影響的範圍,恐怕遠比毒品廣泛?政府願意投放30
億禁酒嗎?為什麼不?
(三)本地學生的吸毒問題,真的愈來愈嚴重嗎?自1992/93
年起,保安局禁毒處每四年便委託學者或機構進行相關的調查研究,
「調查報告」亦引用了過去十多二十年的統計作比較:曾吸食毒品(或「濫用」藥物)的中學生比例,自>1992/1993
年起先跌後升,到
21
世紀再跌再升至2008/09
年的4.3%,與
2000/01
年的4.1%相約;吸食海洛英的中學生人數比例,則由從1992/1993
年上升,但踏入
21
世紀之後一直下跌至
2008/09
年的0.2%,比1992/93年的0.6%還低。換句話說,從「調查報告」引用的統計數字,我們無法得出近二十年學生濫藥問題愈來愈嚴重的結論;此外,為論證其禁毒推廣活動的成效,禁毒常務委員會最近也指出,2009
年首三季
21
歲以下的吸毒人口,較
2008
年同期減少
0.3%。值得留意的是,2004/05
年調查的問題是學生曾否「濫用」精神藥物,而
2008/09
年的問卷則是學生曾否「吸食過」毒品(包括咳水和天拿水),這或許能部分地解釋為什麼
2008/09
年學生表示曾吸(食過)毒(品)會比
2004/05
年曾濫(用)藥(物)的人數比例「倍增」。
(四) 「調查報告」亦把香港置放在國際比較之中,羅列了美國、英國和35
個歐洲國家的相關調查數據,指出香港的中學生有
4.3%
吸毒,但在美國則有19.6%-47.4%、英國22%、35
個歐洲國家則有17-23%。難怪特首會說,香港青少年的吸毒情G,
「相比於歐美國家,尚未到無可挽救的地步」。果真如此,政府為什麼還不呼搨輕銂漁a長(包括不少政府高官)不要送子女到「無可挽救」的地方留學?
驗毒的恐懼文化破壞互信與家庭和諧
「調查報告」的其中一個結論是:
「調查結果顯示,政府的禁毒宣傳及教育已成功向大部分學生灌輸禁毒信息,日後的工作亦需要加強這方面的宣傳和教育」。禁毒常務委員會主席石丹理也指出,青少年吸毒的主因是「不少青少年的價值觀被扭曲,將吸毒行為合理化」(《文應齱n,2010
年 3
月
7
日,A14)。不過,根據「調查報告」的統計數字,超過九成半受訪中學生並不贊成別人吸毒,而曾吸毒的中學生,也有七成六不贊成別人吸毒。換句話說,絕大部分學生的價值觀未「被扭曲」,也沒有「將吸毒行為合理化」。此外,學生吸毒的前五位主要原因是「好奇」、「消愁解悶/逃避不開心或不安的感覺」、「受朋輩影響」、「尋求刺激」、「減輕壓力」;而約三分一承認吸毒的中學生則曾在內地吸毒;
「調查報告」又指出,不曾吸毒的中學生只有少於一半曾參與禁毒活動,不少更表示「對任何禁毒活動都不感興趣」。如果我們願意直面這些調查結果,
「加強這方面的宣傳和教育」,還可算是對症下藥嗎?
如果禁毒措施並非對症下藥,而政府和傳媒也沒有認真閱讀「調查報告」或嘗試「認」清學生「真」正面對的問題,那麼以嚇人的修辭、誇張的報道、三十億元的資金所推行的「全民運動」,除了把責任推向家長和學校——指摘前者「漠視對子女的管教」或「仍未承認青少年吸毒問題的嚴重性」、批評後者「為保聲譽及避免遭受殺校而淡對校園吸毒問題」,轉移了公憚熊蠸u,為政府卸除為民解決實在問題的責任外,更同時在製造或強化一種恐懼的文化(culture
of fear)這不經意的效果。這些製造出來的恐慌,並非基於個人的經驗,也不是源於學生真正面對的問題,產生的效果,只能是令教師、家長更不信任學生,或學生更不信任教師、家長。據本地一些學者引用的美國研究顯示,30%驗毒的學生曾感到壓力、尷尬、羞辱和沮喪;為逃避驗毒,部分吸毒者轉向飲酒;另一些潛在的負面影響包括學生、家長和學校之間的關係轉差。
一個鼓勵信任他人的社會,對民主、自由和創新傾向持容忍的態度;恐懼和不信任的文化,孕育的則是規管、審查和禁制自由。當我們認為每間學校都是一個潛在的「毒窟」時,家長、師生等人際關係恐怕並不容易和諧;倘若我們把外部世界描述為處處危機,我們的子女學生自然更不願相信和接觸他人,扼殺的是冒險、探索、好奇、實驗等潛能。最終,我們很可能得到的,是一種自我實現的預言——由於與家人缺乏互信,因此子女可能在「與朋友聯絡時表現神秘」或「獨留房中、逃避與家人接觸」,於是家長便認為「毒品已經開始影響子女的日常生活和人際關係」,於是家人之間更加缺乏信任。花三十多億,就是想得到這自我實現的預言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