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iticism MCSLN

 

Download

傳媒 — 是製造世代矛盾的幫兇?

阮兆倫

八十後反高鐵,在傳媒鋪天蓋地的宣傳攻勢下,不知怎地,突然成為二零一零年整個三月份特區政府歸咎社會矛盾及因管治失效而需轉移視線的藉口。

在這場雙方均佔據輿論陣地的口舌之爭中,最初政府嘗試從經濟、管治與社會發展三方面,試圖影響輿論並嘗試教育市民發展是絕對真理,方法是透過不斷重複有指向性的文章與配合不同級別官員在不同場合下「放風」,矛頭直指八十後是導致社會不穩定的其中一個重要元素。

在這段期間,政府在民意分歧的情況下,通過了高鐵撥款、強拍條例,同時還舉辦了一場網上Facebook意見咨詢會,但兩小時的會議只回答了數條簡單問題,更被網民譏諷為不諳Facebook操作,上演又一場「網絡大龍鳳」。

世代隔閡

面對從各方面接踵而來的挑戰和壓力,八十後青年人自然不甘示弱,在與政府抗爭的過程中,透過採納另類的抗爭手法,包括苦行反高鐵、網上Facebook動員與靈活運用新媒體(如《Twitter》、《獨立媒體》),在與政府的輿論戰中略勝一籌,使政府不得不從青年人角度出發改變一貫意見收集模式,但最終還是弄至焦頭爛額,為甚麼?

雖然在整場反高鐵抗爭中,八十後並無取得最後勝利,但一群八十後青年人在整個抗爭過程中對處理輿論和主導抗爭發展相信已學懂了有效的一課。在這場輿論戰中,八十後巧用自己的方法,配合傳媒甚至駕馭傳媒推展及證明屬於他們自己一代的意見,當中更凸顯青年人在社會中有權發聲、有良知,同時能以中立身分在無任何利益關係下就不同社會議題作中肯評論。八十後青年還嘗試站在無利益衝突的情況下,以民生及保育立場為議題(如永利街保育及爭取菜園村不遷不拆)獲取社會大眾支持。這種支持,是一點一滴不斷累積,從天星皇后保育事件直至反高鐵而迅速爆發,事件揭視了在傳媒規劃下形成的「 世代隔閡」。

民建聯亦要潮?

行文期間,正值商台因賣時段予民建聯而掀起一連串政經風波,平心而論,若不計算是否「明益」民建聯,以純粹節目編排角度實無可厚非,只是商台對事件處理欠缺透明度與法律上並無針對政黨宣傳作明確指引。也許較令人反感的是,民建聯刻意借助這個節目,以協助年青人為賣點,凸顯民建聯第二代年輕接班人在公眾之間的知名度與提升認受性,從這一點看,民建聯亦明白換班的重要生,否則為何會大灑金錢,在深宵時段為下世代的接捧人物造勢。

事實上如你能從反思香港社會自70年代發展的角度思考,從新移民湧入,經濟起飛,從社會人均發展狀況變化, 「世代」很多時都是其中一個重要的思考議題,即使在不同年代,我們的社會對世代都有不斷的演譯方式,例如我們經常會在長輩口中聽到很多與世代有關的評論,如:「一代一如一代」,或「世風日下,道德淪亡」。我們經常會比較,例如把現時新一代教師的水平與我們一代的「老師」相比,又再例如工作態度,總是認為自己的一代好,而在無任何邏輯理據的情況下批評新世代。

公平嗎?

在傳媒多年來不斷渲染下,很多港人心目中都會認為晚間於屋h公園內流連的年青人多是「雙失青人」,住天水圍便是沒有希望。其實這都是傳媒透過影像和訊息,利用獨特的守門人角色,為受眾選取片面訊息發放,形成我們對世代的既有偏執印象。

專門負責「邊青」的社工表示, 造成世代隔閡的原因有很多, 但傳媒的定型卻是最致命的影響。雖然年輕一代往往較反叛,但年輕人相對於其他世代的人更有無窮無盡的創意與想像力,亦因接收了更多知識而較能從開放態度去審視社會上的不同問題。

最後,再次審視世代這個議題的時候,仍有很多未被觸及的討論範圍,但要剔除世代隔閡,除了相互尊重,嘗試多一點從對方角度設想與溝通往往是協調的不二法門。

至於傳媒,其實現時我們正經歷新媒體逐漸演變、發展,傳統媒體影響力逐漸減退的過渡期。部分傳統媒體影響力在互聯網與一眾新媒體多點互連的傳送模式下已逐漸退色。所以我們不應輕視八十後甚至是九十後年輕人對汲收新媒體的效率,因為很多年輕人對於這些新媒體的掌握能力總會較我們這一代更出色。而站在文化研究立場,隨著社會、時間及空間不斷轉變,世代正正是不同立場和文化傳承過程中變化的其中一片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