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會就以上各項作描述及反思,以有助探討都市生活的另一可能性。的確,我們對家(或居住)的觀念被媒體的『高尚』、『品味』、『優質』生活的論述所支配。我的人生在部份時間也是草根生活,曾是綜援家庭多年,近幾年大學畢業後,家中的生活才有些改變。整篇文章會由我住的單位出發,透過我對童年/青少年生活的回憶及個人感受,再配合一些資料分析,嘗試從另一角度去看我的家,我住的公共屋村,我住的屯門。藉此,為香港社會文化引入一些非主流關於家的論述。
文章架構
-
公屋的空間運用
1.1
經濟
: Tactics of making do
1.2
文化 : 鄰居的交流
公共屋村的周邊
2.1
步行距離、悠閑距離、工作距離
2.2 屯門的生命力及自我進化
屯門邊緣化-兩面看
3.1
地理
3.2 經濟
3.3 文化
住客
vs 本地居民
4.1 住客凝視
(resident gaze)
4.2
本地居民
(native inhabitant)
家的定義
從公屋的生活看都市文化
1
公屋的空間運用
1.1
經濟
: Tactics of making do
湖景邨是香港的一條公共屋邨,位於香港新界屯門新市鎮南部,於1982年入伙。

湖景邨是採用了井字型的設計,

從家中的門口向外望

從家中的門口向外望
由上向下望
由下向上望
讀書的時候,我最喜歡在村內四圍走動。由於空間大,路闊,所以很多十多歲的小朋友也喜歡留在公屋內玩耍、追逐。即使家庭主婦也好,由於空間感強,他們大都在天井附近交談。鄰里關係也不錯,守望相助。他們是沒有能力買樓才住公屋,有些已經住在同一單位超過25年,沒有搬遷的念頭。

媽媽的朋友是分佈在2
至24樓,其中有數位
在家中是經營士多(17樓)、糖水(4樓)、理髮(23樓)等生意。每天放學後或在大風大雨的日子,媽媽都會陪我去不同層數的單位購物。他們
本身都是收入不高的家庭,他們犧牲家中的空間去存放他們的生財工具,另一方面也經營生意。
車仔檔(類似相片)
我小學時最喜歡去陳先生(當年已是
60
歲左右)的車仔檔,10 元一餐的車仔麵,已經使我飽到不得了。聽說陳先生退休後便做小販,收入已經可以供養
2
個女兒完成大學及使家庭自給自足。由於近年政府的小販管理加強了,所以他們也少了露面。自給自足的生活絕對是可以的,不用政府資助。



也有些家庭把屋子報置成士多,公仔面、可樂、冰淇淋及零食等都可以輕易購買。
現代建築卻把住宅及商業完全分離
這一種的感覺就如在內地鄉村的街頭店舖一樣,他們都是『做街坊生意』,他們所提供的服務及商品也能切合市民的需要。相比起近年領匯在公屋商場引入的高消費商店,自然而生的前店後居的小商店更受市民的歡迎。相反,現代社會把消費和居住的功能分離,樓宇分為住宅、商業和工業。住宅是不應有商業及工業活動,特別是公屋,這是違反租約的。近年,政府鼓勵公屋住戶舉報非法使用公屋作任何商業用途,這不單影響了公屋店主的生計,更破壞了公屋鄰居間的和陸關係。
既然政府興建公屋的原意是為了幫助基層市民,他們經營街坊生意既助人又助己,為什麼政府不多加支持?
加強了歸屬感及身份認同
不論他們經營生意的目的是為了改善生活或者維持生計也好,他們也很值得我們的尊重,他們的出現証明了公屋不是住懶人,他們不是什麼事情也不做就向政府要求各式各樣的福利,他們也用自己的一雙手去努力改變命運。另一方面,他們的小商店也方便了居民,加強了居民對公共屋村的歸屬感,也為下級階層提供了低廉的消費地方,這也加強了他們的身份認同,他們不再是租戶及住客的身份,他們參與了公屋空間的使用,也建立了鄰居的社區網絡。
情況和小販一樣
近年來,管理加強了,以上店舖也變得低調多了。在自己的家中經營街坊朋友的生意,何罪?個人認為,如果店舖能遵守以下各則,那仍可以接受的︰
1.
只做同一樓宇的街坊生意
2.
不可製造影響鄰居的污染
3.
綜援家庭應可優先從事生意
當然,站在居民立場,我相信沒有人會反對。站在政府立場,他們又會問一連串資本主義式的問題。
1.
責任問題︰如果市民進食後生病,那是否政府監管問題?
2.
私有權問題︰那公屋商場的租戶的生計定必大受影響。
1.2 文化︰鄰居的交流

四通八達,自由使用空間
公屋的空間感很強,沒有防煙門,中間有天井。如果你想找樓上樓下的朋友,你可以在天井大叫就可以了,或者你可以步行上去,由於樓梯闊及沒有防煙門,你上一層樓也不用花十秒。居民都會在公屋大樓內、走廊、天井等地方和朋友聊天。由於天井設計,所以大廈十分通風,不像現代的屋村,既有不通風的走廊,而且人和人的關係被多重的防煙門阻隔了。鄰居互相了解對方,小朋友可放心在公屋內自由活動,因為鄰居也會幫你照顧的(只需往外看一看就行了)。

居民的聯誼活動也不少,他們可能在屋外打牌以至燒烤,他們把天井看成是私人樓的露台。這一種自由,在今日的新建公屋中已經再難找到。我相信自由使用空間是每一個人的權利,也是居民間交流的地方,更是小朋友玩樂的必須。現代樓宇設計把空間全都推在花園、會所等大型空間,但使用的人卻不是太多。人和人的溝通是即時的及短距離的,正如如果我想和一個朋友交談我也不會約他去會所聊天。一來煩,二來未必有位。

公屋的走廊及天井是一大特色,情況有如公共街道,給空間了居民發揮。
守望相助精神,自然而生
鄰居間沒有太多私隱,因為你的家門口都被樓上四層及樓下四層的
20多個對面單位看著。如果你的家在吵架,其他居民也會聽到的。如果你的家沒有人又有火災,其他居民也會看到的。如果你的家小朋友沒有鎖匙回家,其他居民也樂意幫
忙的。這種鄰居間的關聯性,共為一體,始於落成時期即26年前。一直以來,屋村都沒有保安員(只是近年來才有保安員),靠的就是守望相助。這種人與人間的信任及依賴,給予了公屋的生命力。他們不再是住客(resident),而是member
of community。
相反,近年來政府卻採用舉報、監視系統、扣分制度去控制居民的行為,這只會破壞了他們的相處。
2. 公共屋村的周邊 – 屯門
湖景邨位於屯門的一角,對很多人來說,湖景邨是很不便的地方。相反,位於市區、鄰近地鐵的地方就是方便的地方。但什麼是方便?我認為湖景邨其實也很方便,不比市區的天價樓差。
2.1
步行距離、悠閑距離和工作距離
我認為,要了解一個地方,一定要從以下的角度去了解︰
步行5-15分鐘
– 平日我放工回家後,在這距離內可接觸的社區設施、朋友、消費場地。
– 在這範圍內,沙灘、運動場、大型公園、單車徑、三個商場、一間政府診所、街市、大排檔、海濱公園等設施。對於我來說,生活的必須品及基本服務,在步行距離內的公共設施已經可以解決。
– 在私人樓內,商人很強調在步行距離內的私人設施︰商場、會所、空中花園等。但在湖景村內,以上設施全都有了,只是距離會遠一點,但卻大很多。
悠閑距離
– 車程在
30分鐘左右
– 如果想去屯門市中心(屯門、元朗區最大型的商場集中地,好比沙田市中心)購物或前往屯門/元朗 的距離。這是我平日購物娛樂的距離。對於我來說,生活中的消費品及娛樂,在悠閑距離內已經可以解決。
– 在私人樓內,商人很強調鐵路及公共交通設施的連接。但在湖景村內,我們只可以依賴屯門市中心(15分鐘車程)去提供購物、消費的場所。
工作距離
– 車程在
30分鐘 -
1小時30分鐘以內
– 表示我工作可接受的距離,因為屯門比較遠。所以上班的路途很遠,30分鐘和到上水及九龍西,約一小時去九龍東及港島西,約一小時半去新界東及港島東。
– 因為大部份工作機會都不在屯門元朗,屯門居民也很習慣這個車程。
雖然屯門是比較偏遠,我想比較的是新私人屋苑及公共屋村的比較︰
私人屋苑的ALL-IN-ONE概念
– 步行距離
著重屋苑內的設施,希望商場、會所、私人設施可解決基本需要。
– 悠閑距離
著重屋苑附近的公共交通的接駁性。不重整體規劃,認為鐵路可以解決 所有需要、消費等問題
–
工作距離
位置通常是位於市區,方便上班。
公共屋村的區域整體規劃概念
– 步行距離
著重整個屋村內的設施及鄰近屋村的整體規劃,如規劃湖景邨時,也把附近私人屋村、居屋及其他公共屋村的設施作一整體的考慮及協調,希望步行距離內的商場、政府機構、政府設施可解決基本需要。
– 悠閑距離
強調區內整體規劃、周邊公共設施的重要性,在可接受的活動距離內提供滿足市民的需要。在15-30分鐘車程內,政府設施齊全︰醫院、學校、公園、圖書館、運動設施。由於新市鎮是採用高密度的設計,很多的人口(如屯門有近60萬人口)會擁在一小區內,商場的密度、規模及數量一定會很高以滿足大量人口的需要。
– 工作距離
屯門在30多年前的設計是自給自足,屯門可提供足夠工作機會(屯門工業區)給市民。可是,香港自90年代開始經歷了經濟轉型,工業已遷入內地,屯門的工作機會變少,另一方面屯門人口大增。居民需要往市區尋找工作機會。強調公共運輸系統的重要性,透過巴士、村巴、MTR等設備把大量市民送往其他地區工作。
2.2
屯門的生命力及自我進化
在我看來,對於消費力及收入不高的人來說,住在屯門已經能滿足日常的娛樂及購身的需要。由於人口多,所以每項社區設施的經濟效益也很大,如屯門醫院服務的人口是屯門及元朗近一百萬的人口,故屯門醫院在不斷擴建,醫生更多、專科更多。而且的生命力是屯門的定位,屯門一直的定位都是住宅區,而不是工業區或商業區,或它們的混合。故空氣十分清新、很少市區的重建項目,市民不用面對過於變遷的環境。因為住宅區的定位,居民選擇屯門是因為他的低地價及其環境。湖景邨內的居民更是低下階層,不少都是老街坊,他們都對區內的小商店、鄰居、自然及街道極為熟識。他們已經超越住戶的層面,他們已經在此地落地生根,和區內的東西結合在一起,他們的生命力是給合性。反觀都市新樓宇沒有完整的都市規劃,屋村和社區的結合不足,它們的廣告賣點從來都是私人範圍內的設施,而絕少提及社區的公共空間。新樓宇要和社區給合是需要時間,任何生命都不能完全獨立於環境生態。
另一方面,區也有它的生命力及自我更新能力。10年前屯門市中心商場的定位仍只是中產。後來隨著西鐵的落成,市中心的商場也進行了升級工程。屯門的人口不斷老化,對醫療及康樂設施的需求增加,政府也加建了診所、康樂徑、石春路等設備。可見社區有自我調整的能力,這也要感謝政府對整個社區的規劃,使屯門區能不斷成長、改善。反觀,新樓宇好像是一個外來的入侵者,它既不充分了解環境,也不考慮如何配合環境。他們只能控制私人範圍內的東西,私人範圍外的公共地方他們就不能改變了。
3. 屯門邊緣化兩面看 – 地理、經濟及文化
此部份集中從文化層面探討香港媒體對屯門被邊緣化的論述。但另一方面,我也會從居民的角度討論一些反邊緣化的論述。
3.1 地理 - 屯門邊緣化?
屯門的地理一直被人評論為不好,覺得屯門交通不便、沒有購物的地方等。但我覺得,屯門也有其優點︰

我認為任何一個地方也有其優點及不足的地方,我們不可以太受傳媒及廣告的影響。好和不好是十分主觀的。其實,屯門的地理位置不是十分邊緣。


從香港地圖看來,無疑屯門是一個邊緣化的地方。但從跨境交通看來,屯門卻是香港對外(珠三角)交通的一重要地方。如果香港未來發展是向珠三角前進,那屯門將是一重要地方。
第二,屯門更有天然環境的優勢。不用花錢去私人會所及私人花園,就可以享受大自然、海灘及公園等設施。


雖然我是住公屋的,沒有會所,也沒有私人設施,但公共設施卻不少,如海灘、政府康樂設施、圖書館、公園等也是公共場所。當我看樓盤廣告,覺得私人樓把一些公共設施商品化了,游泳池、康樂設施、圖書館及公園,從來都不是商品,是香港市民應享有的基本福利,為什麼這些設施反而成為私人屋村的賣點?
地理位置是客觀的,如何觀察和使用空間卻是主觀的。對我來說,我對家的定義不是我擁有的單位,而是我可接觸及使用的空間。我的家很小,但我卻可使用及接觸的地方卻是整個屋村及周邊。相反,私人樓宇廣告太過調私人範圍內的特色,失去了地區性。
3.2
經濟方面 (資料及數據,由wikipedia引用)
屯門區初期以住宅及工業雙功能發展模式為主,並發展成一個以自給自足為理念的新市鎮,及後工廠北移中國內地,區內就業職位減少,加上區內人口大部份由市區遷入,所以較多居民選擇於區外工作,今日的屯門區可謂以住宅用地為主的新市鎮,現時約有488,831人居住。
屯門區中央位置的工廠大廈,希望屯門區達到「自給自足」,區內生活和區內工作。雖然離市區較遠,但該區有不少公司設立於此,主因是租金約只是中環的一半,其中最著名的
-
維他奶集團
-
維記牛奶
-
出售「福字麵」的統一食品
-
拉鍊製造商YKK
-
九龍巴士的巴士車身裝嵌廠
屯門雖然少了工業,近7年左右,政府不斷把一些「特殊工業區」,物流業,回收業,廄物處理,堆田區,發電廠等都搬在這一帶。其中最大的
– 屯門內河碼頭設有大型貨櫃場,方便接駁珠江三角洲的貨運往來
– 香港最大的英泥製造商
– 中華電力的青山發電廠、龍鼓灘發電廠
– 香港唯一一個環保園
– 小冷水堆田區,望后石谷堆田區,新界西堆填區,垃圾處理設施,污泥處理設施,都在這一帶, 更將在此建垃圾焚化爐。
在屯門區內,就業機會不多。政府傾向把製造污染的環保工業區搬進屯門,卻引來市民的反對。為什麼呢?居民習慣了生活?是不是居民甘於住宅區的身份/定位?
屯門居民習慣了現有的生活模式,屯門這空間對他們來說是一個住的地方。工作,他們已經習慣了往外工作。他們和樓盤廣告所推廣的生活方式,大為不同,新樓盤廣告總會把重點放在交通便利,方便購物及工作。但是,對於屯門人來說,顯然是不符合。屯門租金平,是因為工作不便。也因屯門缺乏一些密集的工業區及商業區等人口密集的地方,使區內人口流動低,很少市區人會進來屯門購物,使消費物價偏低。
我曾遇上不少朋友,他們收入不高,卻搬進來屯門住,主要原因都是地價低及消費低,交通不便也可以成為一個賣點。如果區內有太多就業機會,會使區內的樓價上升,也會使物價上升及交通阻塞。
屯門一直是政府的經濟實驗區。由屯門起初被政府設計為自給自足型的社區,到近年來,被政府設計為厭惡性工業的集中地。是不是因為屯門在香港版圖的一角?這又不是,因為香港邊緣的新市鎮不少,屯門、元朗、上水、將軍澳也是如此。是不是因為屯門在珠三角的中心性?因為屯門是珠三角大橋等對外交通的必徑地方,但話雖如此,屯門的角色只是輔助香港整體交通網絡,政府是借路屯門的地方,但對屯門的經濟及就業也沒有幫助,反而引來空氣污染。
想屯門的經濟好,就不要發展屯門的經濟活動。屯門的經濟特色,就是沒有太多商業區及工業區,可以使樓價及物價長期低於市區,使低下階層有一個可負擔的地方居住。交通不變及就業機會少,但對於屯門人來說他們已經習慣了。
3.3
文化:
Subjugated culture
在屯門居住久了,經常有意及無意間留意到屯門的負面新聞。屯門在1997-1999年間,屯門色魔成為各大報章及媒體的焦點。但近年來,是不是只有屯門才出現過這種色魔?其他區是不是沒有?2000-2003年左右,屯門的相關的媒體論述集中在黑社會及童黨等問題。電影中也常以屯門大興村等地方取景。其他區是不是沒有相關的問題?為什麼唯獨是屯門才被媒體凸顯出來?近3年,屯門的家庭問題被媒體大幅報導,先後有精神病的家庭慘案、全家自殺案、跳樓等。相反正面新聞卻極少。湖景村也曾被人評為風水不好,治安差,但不知有沒有人想過這和媒體採訪有關?


比較下,公共屋村是失去了媒體論述的主動權。因為不同私人樓,私人樓有完整的私人保安系統,記者要採訪突發新聞也變得很難。站在物業管理公司的立場,他們當然以住戶的利益為先,儘量阻止記者入內採訪,以免得罪客戶。傳媒報導私人樓的負面新聞是很難的。相反,甚多公屋的保安很輕易讓外人入內,記者採訪最希望得到的是相片。公屋負面新聞較多是可以理解的,但傳媒對負面新聞的過份渲染,的確對屯門人對自己地區的感覺也有負面的影響。

我們被媒體的霸權影響,對家的概念已經變得不同了。電視台的故事大都圍繞著中產及富豪的生活,他們對家居的描述也是以高收入人士為基礎。久而久之,這種對大屋及優質生活的追求就成為我們的潛意識。住在公共屋村的情節,絕少在電視媒體出現,這進一步令中下階層有一種非主流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