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CSLN


 

革命與妥協

許寶強

2011-01-24

轉載明報

今年是辛亥革命100 周年,我們經常聽到的一句話,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在谷歌(Google)搜尋這口號,過去1個月內,共找到5.1 萬條,以至司徒華先生的遺言也有引用。另一方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十多二十年後,毛澤東先生仍然再次發動一場「文化大革命」,是否意味 著他也認為49 年的革命「尚未成功」?相較之下,美國大革命和法國大革命,是否就是較「成功」的革命?

革命為什麼「尚未成功」?什麼是「革命」?怎樣才算「成功」? 

革命為何總是「尚未成功」?

革命一般被理解為具開創性和帶有暴力,儘管其原初意義卻恰好相反。據阿倫特(Hannah Arendt) 在《論革命》(OnRevolution, New York: Penguin Books, 1963)中的考察,革命最初是一天文學術語,意指有規律的星體運行,非人力能左右,與暴力自然無關。星體周而復始的運轉,恐怕也和創立新世界沾不上邊。事實上,早期的政治革命,例如1688 年英格蘭的「光榮革命」(Glorious Revolution),甚至之後的美國大革命和法國大革命,發動者的目的,原是想復辟過去被專制政權或殖民統治所破懷的秩序和價值,但不經意的結果卻是:暴力推翻了既存的政權,開創出新的時代。阿倫特指出,在美國大革命和法國大革命的過程中,原想循環回歸到過去的秩序的「革命者」,在行動的過程中終於理解到復辟的虛妄,才決心投入新世界的建造,也因此為「革命」賦予新義。

如果過去衡量革命成功與否的準則,在於能否達至發動者的目標 —— 復辟舊世界的理想秩序,那麼美國大革命和法國大革命可算失敗;倘若改用現代衡量革命成功與否的準則——破壞舊(專制獨裁的)秩序、創造新(平等自由的)世界,那麼近現代的中國革命,也許真的「尚未成功」,或至少尚未完全成功。

革命總是「尚未成功」的原因眾多,但直接的導因,顯然與革命過程所產生的不經意效果相關。如果這些不經意效果偏離革命的目標和原則,甚至與此相反,自然可說失敗;倘若不經意效果與革命的目標和原則重疊,才算靠近成功。

妥協真能「做好份工」?

不經意效果偏離革命的目標和原則的原因,往往與革命過程當中的不斷「妥協」有關。現代的準則下被認為是「成功」的革命,其進程中的求新力量,往往能迫使保守或復辟者作更大的讓步妥協;相反,「尚未成功」的革命,往往過早或不成熟地進行妥協,導致行動者或參與者還未觸及真正的問題成因前, 已作出毫無原則的「各退半步」,意味 著他們早已放棄尋找更好的解決方案,甚至迷失方向,產生與革命(或民主化)目標完全相反的不經意效果。唐英年先生所說的「當底線不斷被衝擊、不斷倒退,我們就有可能走上一條不歸路」,或可作為註腳。所謂底線的「不斷倒退」,不正是在不成熟的妥協的過程中,逐漸忘卻原先要達至的目標,甚至養成了不問原則、只懂妥協的習性?

如果政府真的「要走民主化的道路」,自然「不能關起門來當皇帝,自己說了算」,而應創造空間,促進公眾認真地辯論和釐清什麼是「民主化」,堅守「民主化」的最核心的原則,並在此基礎上思考有什麼具體的要求可以讓步,有什麼終極的目標或原則不能妥協。

香港的教育改革也曾被形容是一場課程和學制上的革命(例如〈香港教育改革:一場遲來的革命〉, 《廣州日報》,2007-07-02(註1)。然而,學生、家長、教師怨聲載道,是否說明了教改這「遲來的革命」,其實也「尚未成功」?這又是否基於教育當局(包括課程發展處和考評局)毫無原則地對各種社會力量(學生除外 )「妥協」,從教改預設的目標——例如讓學生愉快、獨立、自主地學習——這「底線」中「不斷倒退」,只想盡快「交功課」,結果產生了各種與教改目標相反的不經意效果?

以考評局的獨立專題探究樣本為例

考評局最近把一些通識教育科獨立專題探究樣本放上互聯網,細讀之後,對新高中通識科可能產生的教育效果頗感憂慮。樣本呈現的最大問題,是學生想要解決的問題,往往與他們進行的調查工作並不相關;更大的問題是,指導教師、課程發展處和考評局似乎也未有認真嘗試校正學生的問題或研究工作,無法讓學生學習把行動與目標掛鈎,真正地解決問題。

以當中採用問卷調查的研究報告為例,有關「青少年自殺」的報告的問卷(見報告中的附錄,註2),基本上只是調查被訪者(中學生)對影響青少年自殺的因素的主觀看法,以及他們認為可能的解決方法,因此嚴格來說,只算是一項意見調查。不過,該報告開宗明義指出,研究的目標是想找出青少年自殺的成因和有效的解決方法。意見調查自然不等同客觀成因的分析,也無法推導出有效的解決方案。此外,報告的統計表述也大有問題,例如沒有說明有多少受訪者曾自殺,只以百分比交代(為什麼?),但如果60 名受訪者中只有幾人嘗試自殺(這非常可能),那麼之後的百分比統計,便沒有什麼意義(例如說五成曾嘗試自殺的同學認為「絕望」是自殺的主因,可能只是60 人中有24 人有此看法而已)。令人驚訝的是,研究的結論竟認為已找到青少年自殺的成因和有效的解決方法;更令人驚訝的是,指導教師的評語是「這是好的探究樣本」,並同意結論與問卷收集回來的資料相關;最令人驚訝的是,考評局竟然以此為其中一份最高分的樣本!

同理,另外三份採用問卷作研究方法的報告: 「青少年壓力」(註3)、「補習社受歡迎的原因及其成效」(註4)和「有關旺角食店即棄食具」(註5),其中大部分問卷的問題,其實與同學要解決的問題也不直接相關。當學生對問卷調查的方法、程序和局限,都只是一知半解,卻能夠做出一份看起來「體面」、但蒐集回來的資料與學生要獨立地解決的問題毫無關係的報告,認真的教育工作者能怎樣「妥協」?教改又怎能逃離「尚未成功」的命運?

輕言妥協無益認真目標為上

新高中通識科的獨立專題探究,一個最主要的目標是讓學生學習獨自解決問題。但如果探究的工作和過程,與學生要解決的問題毫不相關,那麼,當他們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於蒐集與問題不相關的資料、製作與問題不相關的「體面」圖表,並根據這些不相關的資料做出分析和建議,其實正在學習些什麼?會產生什麼的教育改革(或革命)的不經意效果?學生真的學習到獨立自主地解決他們關心的問題?還只是強化他們跟循其他人(教師和考評局)不斷「妥協」下的要求,編造一份看起來「體面」的問卷報告?如果香港有影響力的政治和教育力量,只懂毫無原則地「妥協」,從「民主化」和「教改」的願景和目標等「底線不斷倒退」,只追求「存活」(survival),放棄在革命(或改革)的過程中安排時間,以不斷追問「存活」是為了什麼或分析在妥協的過程中我們正「存活」成什麼,那麼,再過另一個100 年,我們可能仍然會繼續重複:「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

(註1)http://edu.qq.com/a/20070702/000049.htm

(註2)http://www.hkeaa.edu.hk/DocLibrary/SBA/HKDSE/LS/IES/sampleA1-S3.pdf

(註3)http://www.hkeaa.edu.hk/tc/SBA/sba_hkdse_core/LS/IES/sampleA5.html

(註4)http://www.hkeaa.edu.hk/tc/SBA/sba_hkdse_core/LS/IES/sampleA3.html

(註5)http://www.hkeaa.edu.hk/tc/SBA/sba_hkdse_core/LS/IES/sampleB2.html


回頁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