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日常生活的對策
吳慧玲
日常生活是權力與抵抗的場所。無權勢者透過對文化產品的挪用和閱讀,作為娛樂、抵抗或是跟自我身份扣連。次文化被認為是一種文化抵抗,例如青少年的次文化,間接地挑戰主導的霸權統識;他/她們藉著對商品及空間的挪用和顛覆,瓦解和重組社會的秩序和統識系統,即所謂的「自然和正常化」。Michel de Certeau認為,抵抗是在日常生活中發生的,既微小又多元,以讓無權勢者自我充權。例如現代辦公室的員工會利用公司的物資為己所用,以抵抗平日統識服從的壓迫力。
很多人認為塗鴉是毫無價值而又急需糾正的社會問題。不少政府成立反塗鴉警察單位,花費大量金錢和人力物力去剷除大街小巷的塗鴉行為。然而,社會對塗鴉的憤怒和反應跟塗鴉這個行徑本身的嚴重性並不相稱。Tim Cresswell認為,塗鴉之所以罪大惡極,是因為它顛覆了社會既有秩序和空間使用的統識。在現代社會,所有空間都有既定的用途和意思;然而,塗鴉將公共地方變成了私人筆記本,挑戰了管治的界線和社會地理的規範。因此,塗鴉象徵對社會規範的破壞。
低下層和工人階級的青少年透過塗鴉向社會疾呼他/她們的存在。因此,塗鴉可算是一種政治上的抗議。在公共文化中,這群青少年是不被社會所看見和聽見的。但塗鴉令他/她們得以擠進正規空間結構的空隙之中,是弱勢者的印記。
當然,我們不必浪漫化塗鴉,塗鴉的出現實際上有很多不同的理由,也會產生不同的果效,很多塗鴉根本沒有政治對抗的意思。而這些顛覆的效果,往往也很短暫和微小。不過,塗鴉也絕非毫無意義的。小小的反抗令我們得以在日常生活中跟霸權統識談判和繼續生存。
 本期關鍵詞彙
回頁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