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以通識科毋須課本、不必審查為由,對大部分沒有經驗、也沒有什洶銧帚熙q識科老師被迫採用的教科書,不聞不問;教師忙於尋找即時可用的教學操作,也很少願意花時間澄清課本的內容,是否與通識科課程目標緊扣。這些「即時可用」的教科書和很容易給出分數的考評,「務實」嗎?還是天曉得將會對教師、學生和家長產生什炳虼|或非教育效果的「盲動」?
真正的「務實」,並非是港式政務官的不問遠景和政策目標的「做好份工」交差心態,也不僅僅是不問「為什活v和「是什活v的可操作的建議和行動,而是指與目標緊密扣連的有效操作。因此,澄清遠景和目標是什麼(和不是什麼),明確要解決的是什為暋D,恐怕是發展真正「務實」的教育不能迴避的前提。
倘真如是,減少一些目標、方法、成效不清的政策改革、行政工作、甚至課程/考評內容和教學活動,為本地的教育工作者騰出點時間空間,認真地研究和盤點過去的教學成效、理解教師的困難和需要的協助、探索學生在學校學會和失去什活B參考外國和本地有意義的教育經驗,難道真的不比遠景未清、行動與目標脫u下多訂定幾份教改指引、多辦幾場諮詢培訓、多做幾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