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CSLN

 

其他文章

那年輕身影揹負茪偵

【明報】200975

策劃 許寶強

文 吳家立(中學教師)

【明報專訊】屋h學校是指八十年代因應政府發展新市鎮,而附設於公共屋h的學校見稱。這些學校多在屋h建成或以前開辦,配合遷入的居民需要,校齡二十五左右。屋h學校的特色是校舍劃一,無論將軍澳還是大澳;不管大圍還是天水圍都是千篇一律,這是本港最沒特色的大型公共建設。屋h學校另一個特色是學生大多來自附近屋h,由於申請入住本港公共屋h都有資格限制,所以公共屋h的學生多來自基層核心家庭,這些家庭成員 34 人,父或母都需要出外工作,子女均在學。論者常言學校是社會的縮影,而我亦深信屋h學校可作觀照本港基層家庭生活狀G的重要借鑑或參考。

緊扣的社區脈絡漸消散

我任教的中學正是上述屋h學校的典型,位處新界西北,學生多來自附近屋h,同學大多徒步上學或只須乘短途交通工具。記得十多年前在校籌辦小組學生活動,遇有欠缺,大如唱盤、錄音機,小至調味佐料,只要一聲令下,不消十分鐘,同學馬上送到,能做到隨傳隨到,永無延誤,大概因為同學家在附近,學校融入社區所致。屋h學校的同學社會經濟背景相似,同學的關係亦較單純。從同學口中得悉,入讀中學前,同級同學們大多彼此認識,起碼亦算是點頭之交,原因是他們多來自同區小學,加上誰是誰家長女?誰是誰家的稚子?早在街坊中流傳,所以無人不識。我校雖然只有二十一年歷史,其中社會服務的學生組織最為活躍及投入感最高,未知是否與同學熟悉社區環境,了解這堛漱H和事有關。事實上,我校的義工服務從來亦不離本區的老人、青少年或社區團體。

一場金融海嘯突然而至,可能沒改變什麼。起碼從表面上看來屋h學校與社區沒有多大的變化。事實上,早於金融海嘯到來之前,校外的資助減少了,申請學生活動的資助繁雜了,與我們合作無間的社區團體因為經費不足,社工早已消失了。學校的工友多變兼職了,校務處的同事增多了,但工作卻沒完沒了,員工流動量增加了,曾經是同事言志,嘗試籌組不同小組活動的校園平台已少見老師和同學的蹤影,因為他們都要忙於達成不同程度的指標。悠閒的家長,詳熟本區的老街坊少了,特別是多年前參與自置公屋的家長或放棄公屋而轉購居屋的街坊,他們都在為口奔馳,為房貸而煩惱或早已遷離本區了。

忘卻可擁有的選擇權

學校附近的街坊多了幾張陌生的面孔,再難遇上能閒話家常的對手了。偶遇畢業舊生都是些沒精打采,有神沒氣的傢伙,迎人的笑臉早已換成灰頭土臉,從背影我可以看透他肩上那沉重的經濟包袱。印象最為深刻的,還是那一次與舊生相遇。同樣的一張熟悉面孔,只覺面上多了滄桑;同樣的一個笑臉,只見面上的表情變得僵硬,問好過後,她要繼續上班而去,地點已不再是從前學校附近的社區,我記得清楚,那天是星期六晚上八時的中環。

小兒子愛聽故事,最不明白「皇帝的新衣」這則童話故事,他認為不是每人應該自己選擇自己的衣服比較舒服嗎?他不明皇帝為何不懂選擇自己的衣服?他更不明白其他臣民為什麼沒膽量指出皇帝根本沒穿衣服?他覺得除了大聲指出皇帝沒穿衣服的小孩外,故事的人物根本不正常。如果金融海嘯是現實版的「皇帝的新衣」,過去十多年我們是否麻木地或不正常地追求可量度的經濟價值,反而忘卻自己可擁有及曾擁有的選擇權,小孩子取笑皇帝的聲音響徹雲霄,變成為金融海嘯……我頓有所悟,此刻並報以小兒感激的一笑!


其他文章

回頁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