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CSLN

 

其他文章

金融樓市虛幻  種菜持家經濟

【明報】2009712

策劃、文   許寶強

【明報專訊】政府說要發展「六大優勢產業」,嘗試繼地產金融後,把醫療、教育、檢測及認證、創新科技、創意文化和環保轉化為會生金蛋的鵝。

據說,這是因為香港已經變成了「知識型經濟」。

根據政府統計處的定義, 「知識型經濟」包括高、中科技行業、通訊業、金融、保險、商用服務業。

這些產業為什麼是「知識型」,恐怕絕非不證自明;而它們竟然能夠代表香港的「經濟」,更是耐人尋味。

如果「經濟」的存在和運作是為了生產物質財富、改善市民生活,那麼金融、保險、商用服務、檢測及認證、創意文化等所謂「知識型經濟」行業,究竟生產了些什麼物質財富?

教育、通訊、創新/高/中科技等行業,除了令人忙上加忙外,又改善了市民的那些生活質素?

如果「經濟」等同「工作」、「生產」、「消費」、「人力資本」、「旅遊」、「財務」、「借貸」,那麼在家洗衣打掃是否「工作」?

做飯焗餅是否「生產」?到街市買菜是否「消費」?照顧教導兒女是否提升「人力資本」?帶小朋友到郊外行山是否經營「旅遊」?

支付電費、水費、交租、交學費是否「管理財務」?給小孩零用是否養兒防老的「借貸」?

正如劍青和俞若玫提及,一些千千萬萬人每天都從事,能直接生產物質財富、改善市民生活的日常活動,例如種活一片菜園、印發萬張喜帖,是否更能代表香港的「經濟」?是否包含更豐富、開放的民間「知識」?

是菜園村、利東街,還是聯交所、電訊盈科,才真正代表香港的「知識型經濟」?

如果我們承認人口數目不下(甚至遠高於)從事上述的所謂「知識型經濟」行業的家庭主婦,每天都在「工作」、「生產」、「消費」、培育「人力資本」、管理「財務信貸」,特區政府願意邀請她們進入未來的「經濟機遇委員會」,由家庭主婦制定未來的「經濟政策」嗎?

借助金融海嘯的衝力,是時候把顛倒的說法顛倒過來吧。


其他文章

回頁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