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CSLN

Download

做好一件事

訪問/整理:趙綺鈴、張秋玉

11電影花絮

無心的人只把事情做完,有心的人把事情做好。

阿毛賴恩慈,熱心參與菜園村反高鐵的運動,深深希望能為菜園村「做一件事」,她拍攝了獨立電影《1+1》,不但贏得多個獎項,更罕有地獲電影院支持放映,舉辦多場分享會,甚至向學校推展。電影令更多人了解和關注菜園村,平淡樸實的風格亦有別於廣大傳媒所建構的菜園村形象。她做的已不只是一件事,而是把一件事做好了 。

當初阿毛在菜園村反高鐵的運動中,只是一名參與者,然而這次社運的開放和平等的氣氛,讓她蠢蠢欲動,希望可以多做一點事。「印象中,以往的社會運動像『跟大佬』一般,大佬反對什麼,你認同他便追隨他,走在後頭一起反對。菜園村社運卻截然不同。運動的主調是快樂抗爭,而這種『快樂』有多種面向,強調無論村民或非村民參與者的個人感受。比方說活動中會安排不同人上台表演、講故事,而並非只得領導演講,而是雙向的溝通交流。」這種氣氛,令她更加投入。在過程中,每位參與者的分享,也讓她累積更多體會和感受,令她不得不反問自己,可以為菜園村作出怎樣的貢獻。

從事劇場多年又畢業自電影電視學系的阿毛忽發奇想,「不如創作一齣電影!」。於是,她和另一位編劇楊秉基等人,開展故事《1+1》的創作和拍攝。

11電影劇照
11
阿毛說,電影取名《1+1》,正是針對社會裡普遍存在的二元分法,如示威者與警察之間的衝突,好像巿民總是跟政府對立,窮人富者水火不容等。「故事主角設定為跨代的爺爺跟孫女,一個頭頂白髮,一個黝黑稚嫩,加上老對幼、男對女, 剛好回應這些不同的對立面。」至於「+」號,則取其「家」之諧音。「我深信『 家』是消解二元對立局面的起步點,無論是電影述的菜園村,或是香港這個家,需要的就是對話溝通。只有雙向溝通,才可慢慢消除彼此分歧。」

11電影花絮
除了家庭家園之義意,戲中另一主角,攝影師謝至德就是代表著那個「+」號。角色由起初不甚起眼到漸漸放大,阿毛希望透過這個沒有台詞卻不失重量的角色,讚揚包括謝至德在內,一直在默默耕耘紀錄著香港具價值的人、物、事的藝術家。「他們以不同的方式和藝術行為把香港的新、舊價值承傳下去,亦把不同年代連繫起來。」

11電影劇照

富貴竹.富貴求心足
小小眼睛透視著沙塵滾滾的地盤,或人去留空,或生氣不再,細小的包背,插著富貴竹,小孫女葉詠兒跟著爺爺到舊區、地盤栽種竹子。打開故事話匣子,極富行為藝術意味的橋段,阿毛說靈感是取自抗爭期間的所見所聞。

「抗爭期間跟村民一起遊行,村民阿竹提議在遊行途中向途人派發富貴竹這種村內最豐盛的產物,好讓人們都能分享到菜園村的特產。不論是抗爭期間或電影中,派竹種竹都呼應了『富貴求心足』的意義。何謂富貴,人人各異,有人窮盡力氣追逐奢華,也可以是簡樸恬靜、自給自足的生活。村民尊重大自然和土地,熱愛自己的生活,他們期望能延續的,只不過是他們一貫的生活模式而已。」

11電影劇照
一毫子的價值和歷史的承傳
如果竹子代表期望與延續,爺爺由1948年開始每天一枚一枚存起的一毫子,則分別象徵著衝擊固有價值觀及歷史的承傳。影片初段,爺爺跟小孫女在輕鐵站碰到年青人上前跟他借零錢坐車,善心的爺爺在袋裡掏了零錢盒,給年青人一堆一毫子,然而年青人卻嫌棄地說「一兩毫恕不接受」。

現今不少店舖,甚至交通工具都不收零錢,阿毛不禁要問,那到底發行毫子硬幣還用來幹嗎?

阿毛和團隊在搜集資料的過程當中,發現被嫌棄的一毫子其實載著豐富的歷史:「過去曾經出產過不同形狀、設計的一毫子,像從女皇頭到洋紫荊,不同年代鑄造的硬幣都記載著一段歷史。隨著它的表面價值不斷貶值而被人唾棄,好比是大部份香港人對中環價值的追捧。當你知道政府發給菜園村村民的賠償,是怎量衡量一棵老樹、一塊田,你便了解在他們眼中,農業談不上是產業,全然不算是什麼。然而,這些表面價值總有改變,但心靈價值卻不會變質,菜園村村民為自己的家園站出來,值得尊重。」

一毫子的另一個隱喻也貫串情節,劇中妹妹不小心摔破了爺爺的錢甖,遺失一枚毫子,妹妹嚇得要一步一叩求爺爺原諒。其實妹妹並非犯下什麼大錯。阿毛說,她只是打開了爺爺一直珍藏卻封閉著的故事。後來,爺爺亦漸漸明白最好的保存方法並非死抓不放,已是將回憶與故事(歷史)傳承至下一代。

11電影劇照
小烏龜和發展競賽
片中的小烏龜好比菜園村的村民,尊重自己的生活方式、愛護自己的家園。「小時候,我的監護人常常講故事,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龜兔賽跑。他們跟我說,烏龜是長壽的動物。在片中,小孫女亦說過希望爺爺能長命百歲。烏龜慢慢爬行,正好對比香港城巿發展的驚人速度。烏龜一輩子背著自己的外殼,即自己的家到處走。如硬把龜殼剝開,暴露身體,那赤條條的感覺是多麼的羞辱。清拆菜園村也不就是把別人的家園鏟除掉,對村民來說亦無疑是一種羞辱。」

而阿毛和製作團隊也一直和城市發展的速度競賽,拍攝期間是2010年5至6月,那時菜園村正被逐步清拆,「剛拍好一個場景,可能明天就不復見了。片子拍完希望再回去探望村民,眼前已經是一片愴涼,令人感到十分心酸。」

讓藝術make a change!
阿毛以藝術回應社會,至今產生不少迴響,她卻從未想過當初的「做一件事」,可以走得這麼遠。「一開始只希望把電影作為送給村民的禮物,其後電影獲獎,又得到電影院支持,有機會在大螢幕正式上映,再靠著觀眾的口碑,推廣給更多人,實在意想不到!」此外,阿毛強調片子的成功有賴各方的支持,製作過程中她遇到太多「俠士」,心裡滿是感恩。「例如借出房子的菜園村村民禮叔,Little Airport阿P的音樂,主角之一謝至德等等,都是一口答應幫忙!」

也由於當初的念頭是「做一件事」,阿毛並不希望單純創作一齣電影便算。她深明教育的重要,故早已計劃好舉辦電影分享會和學生場。「透過電影這個較容易讓觀眾理解的媒介,可讓學生認識更多,反思更多。在分享會中,不少學生積極發問,甚至透過電郵和Facebook繼續與我分享,如電影令他們回想與家人、親人的關係等。我就是喜歡學生們這樣纏著我,這也打破了我對本港學生的固有印象。他們就像片中的小孫女一樣不斷向爺爺發問,那是可貴的求知、求真的態度。」阿毛說未來將會在學校舉辦分享會,編劇導演都會到學校跟同學分享,拉近距離。

圖片由作者提供

[左:不少學生前來捧場 右:阿毛與編劇楊秉基及嘉賓在放映後與觀眾分享]
無論是自中學便愛上的戲劇或是大學時期修讀的電影,阿毛深信藝術的能力,就是make a change。前年才修畢文化研究碩士,今年考獲獎學金遠赴英國修讀戲劇碩士。雖然她人在英國,手上的創作項目卻已進行得如火如荼。大概在不久的將來,就能繼續看到她從一個單純的念頭「做一件事」而衍生出來的精彩作品吧! 


回頁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