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國民教育
盧嘉雯
在三月三十日《星島日報》A18頁中看到立法會議員林大輝一篇題為「提升國家形象從教育做起」的文章。這立即觸動了筆者的神經,也許是職業病的緣故吧,作為教師,筆者對「教育」二字特別的敏感,更重要的是,林議員談及的應該是與國民教育有關的東西,正好合筆者的口胃。
林議員在文中指出「祖國的經濟實力雖如日方中」,人民修養、民族精神和國際形象等軟實力卻不足,他認為「在現行的教育政策下,學生只能通過通識教育科去有限度地認識祖國……使民心難以回歸」,因此他希望特區政府「檢討通識課程、增撥資源予中小學,以增加推行國民教育的誘因,從小培養學生對國家的認識。」
讀畢這篇文章,筆者心中不禁泛起無數疑問。作為一位中學校監,林議員何以不知道現今的中小學生不只可在通識課中獲得有關祖國的資訊?難道林議員不知道早在零一年,中小學生已要分階段接受國民教育嗎? 另,林議員所指的「國民教育」,長遠的學習目標是要學生得到甚麼呢?
筆者希望透過以下文章,回應林大輝議員對國民教育的觀點。
學生要愛國!
──我們的國民教育湊效嗎?
引言
自九七回歸以來,特區政府漸次推出一連串提倡愛國的教化手段,例如自零四年起由公民教育委員會製作的「心繫家國」宣傳片、零五年的「 唱好基本法」比賽、一年一度的國慶煙花匯演和跟電視台合作拍攝的基本法特輯等……然而,香港回歸祖國十多年,中央及特區政府一直批評港人愛國意識不足。筆者作為中學教師,自然十分留意政府對教育界的一舉一動。其實特區政府一直出盡全力,推陳出新,務求令全港人人愛國,而當局亦深明教育應從小做起的道理,所以特區政府教育局早於二零零一年已把「德育、公民及國民教育」列為課程改革的四個關鍵項目之一
[1]
。由小一至中七,學生分四個學習階段接受「國民教育」,旨在讓學生「更深入地認識祖國的歷史和文化,並加強對國民身份的認同」
[2]。
可惜事與願違,在回歸以來各式各樣有關港人身份認同的調查中,所有數據都顯示特區政府提倡愛國的成績未如理想,如在零九年學友社進行的「香港中學生國民認同調查」中,只有四成七的受訪者表示愛中國[3]。究竟是甚麼出了錯,令香港學生回歸多年都被評為「不愛國」呢? 有見及此,特首曾蔭權於一零至一一年度的施政報告特別指出要加大「國民教育」的規模,務求令中小學生人人都可參加至少一次內地交流團,更會於一三至一四年度在學校加開一科新的獨立科目────「德育及國民教育科」[4]。是否推行鋪天蓋地的愛國教化就可增強學生們的國民身份認同,激起他們的愛國情緒呢? 本文會先探討教育局的「國民教育」是否有助提升學生的國民身份認同和愛國心,然後提出一些建議。
學生們需要怎麼樣的認同?
在全球化下的影響下,香港人對作為「中國人」這個國民身分認同還有價值嗎?的確,國家的權威在全球化下或會消散,但認同意識的重要性卻會增加[5]。這裡指的認同意識,不再單指對自己民族的認同,還包括了對所屬團體、機構甚至家庭等的認同,而且可以是本土的,也可以是跨國的。雖然港人對作為「中國人」的認同向來都是十分陌生,但隨著祖國進一步走向資本主義世界市場,與香港的利益關係日漸密切,民族認同因為能便利中港溝通,使其變得愈來愈重要。
在特區政府的眼中看來,民族特性就是香港人對民族認同的唯一基礎,而屬於我們「中國人」的認同基礎就是中國性(Chineseness)了。甚麼是中國性呢?按王賡武教授的解釋,中國性即中國人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是一個「我是中國人」的情意結,在此基礎上,李紹宏進一步指出中國性是富有維繫及約束的意味[6]。換句話說,這種中國性是牽引所有心理上認同自己是中國人的力量。除此之外,周蕾(Rey Chow)亦曾經指出中國性的另一個含意,這就是白人眼中的中國性,她認為此中國性是西方霸權下的產物,是西方人對中國的片面了解下得出的結論[7],例如普通話和長衫馬褂等,全都是西方人眼中具中國性的事物。
很可惜,這兩種中國性的解釋都不適用於香港。經過一百五十多年的殖民統治,香港人的民族意識早已消弭淨盡,我們既沒有中國人的情意結,也沒有白人眼中的中國性,我們不會說流利的京腔普通話,也不會穿長衫馬褂。那麼,是否只要大力宣揚我們久違了的中國性,就可以激發出學生們對祖國的認同呢?
香港的「國民教育」奏效麼?
從教育局所推的「國民教育」的內容看來,特區政府都是企圖以彰顯她所認定的中國性來增強港人對中國的認同,拉近學生與中央的距離。那麼,香港的學生在「國民教育」中學的究竟是甚麼?根據二零零八年新修訂的「國民教育」課程大綱,學生在校內先了解中國的基本國情,如國歌、國旗、國徽、黃皮膚黑眼睛等,繼而學習五四運動和改革開放三十年的歷程和國家的歷史名勝如長城、故宮和兵馬俑等,最後就是認識國家近年的成就,如北京奧運、神舟太空船升空和上海世博會等[8]。除此之外,教育局亦成立「薪火相傳」國民教育平台,為學校舉辦不同的內地交流團,讓學生踏上不同的「尋根之旅」。
特區政府在「國民教育」課程中大力鼓吹「同心同根」的愛國情懷,把祖國美好的一面盡現學生的眼前。一方面特區政府想藉向學生推崇國家的成就而令學生樂於接受「我是中國人」,另一方面,不少學者都曾指出回歸後的特區政府及香港人都「遺傳」了殖民地的習性[9]
,習慣以外來者(西方人)的視線看待中國事物。教育局在制定「國民教育」課程時就是承繼了周蕾所指的那種白人眼中的中國性,把不同極富中國意味的象徵,如國旗、國歌、名勝古蹟以至於近年的輝煌成就都納入了「國民教育」課程。教育局以為這樣就可以推動學生對「中國人」的國民身分認同,未免是太兒戲了吧?當學生們在上「國民教育」課的時候,極其量只會以為自己在看那些介紹中國河山、傳統文化和現代發展的特輯,難以產生民族認同的感覺。
對「國民教育」的一點建議
首先,我們除了要透過「國民教育」讓學生認識祖國的好之餘,也要同時給他們知道祖國不足之處(痴人說夢?),如內地毒奶粉事件、富士康工人連環跳樓事件和劉曉波被判罪等。因為只有從批判的角度讓學生了解國家的全部,令學生接受祖國雖然強大,但仍有很多需要改善的地方,令學生知道自己可以為祖國做一點事,才可喚起學生們對祖國的關注。倘若「國民教育」只著重向學生灌輸祖國美好的一面,學生大多只會當一些資訊來看,因為祖國的大部分成就都不可直接令學生們受惠。當然,在「國民教育」課程未加入討論祖國不足之處的內容前,學校可透過通識教育科去補足現行「國民教育」課程的不足之處。
此外,其實筆者早在論文開首埋下伏線,指出中國性不只一種演繹的方法。作為一位海外華僑,周蕾對中國性一詞有很深的體會,她指出中國性應該是沒有既定內容的,她進一步提出Chinessness-es的概念,說明中國性是一個具有多重指涉意義的指符(signifier),應按著時間的推進而改變[10],即是不同時代的人對中國性的理解都應包含在Chineseness-es的觀念中,互不排斥,並存於Chineseness-es的銜頭之下。而賀爾 (Stuart Hall) 亦指出「身份」永遠不是統一固定的概念,而是不斷在轉變,身份認同乃是一個過程,在此過程中我們不能單靠認祖歸宗來取得自己的身份,而是要透過重塑自己的歷史和現有的生活所得出的結果[11]
。
那麼屬於我們香港人的身份認同又應該是什麼呢?筆者認為屬於我們的國民身分認同除了包括對國家的認識之外,更重要的就是對自己成長的地方──香港的一份認同。 這份認同可以是指「獅子山下的香港精神」,可以是香港的菠蘿包、蛋撻和奶茶,也可以是對公共屋村的情結等等……
筆者認為特區政府應以另一種角度去解讀那些有關學生身份認同的調查。教育局一早就不應狹隘地認為國民身分認同就只等於認同自己是中國人。誠如周蕾和賀爾所言,「中國性」以至「身份」本應是一個具有多重指涉意義和不斷演變的指符,那麼教育局為甚麼硬要認為愛祖國的河山大川和認識祖國的發展成就可以提升學生對國民身份的認同呢?絕大部分的學生根本連很多內地的地方都未曾踏足過,試問我們又怎能叫學生認同甚至愛上一個「素未謀面的人」呢?
其實教育局以及整個特區政府應該明白香港回歸祖國十多年,已是祖國的一部分,那麼學生們愛香港和認同香港人的身份不就是對國家的一份認同嗎?根據學友社於零六年進行的「香港中學生國民認同調查」的結果顯示,雖然只有七成半受訪中學生認同自己是中國人,但當中近九成受訪中學生認同自己是香港人[12],這不就是証明了中學生們對特區產生了強烈的歸屬感嗎?不就是代表了我們的中學生認同那個作為祖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香港嗎?
總括而言,教育局可以在香港辦「國民教育」,但內容卻不可以只是硬銷愛國情懷和祖國的偉大;而國民認同調查可以照樣舉辦,但有關當局不應再狹隘地認為自稱是中國人才是愛國的典範。希望特區政府可早日脫離無知的「愛國」認知,辦好「國民教育」,令香港的學生真正受惠。
參考資料:
專著
1. 劉紹麟:《香港的殖民地幽靈 : 從殖民地經驗看今天的香港處境》。香港 : 守?社,2005
2. 哈佛燕京學社主編:《全球化與文明對話》。南京:江蘇教育出版,2004。
3. 龍應台:《龍應台的香港筆記@沙灣徑25號》。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2006。
4. Stuart Hall & Paul du Gay Eds. : Questions of Cultural Identity. London, Thousand Oaks & New Delhi : SAGE, 2002.
期刊論文
1. 李紹宏 :〈新殖民時代的來臨 :「民族大話」建構的香港圖像〉。E-Journal on Hong Kong Cultural and Social Studies。
2. Chow, Rey : “Introduction: On Chineseness as a Theoretical Problem”. Durham : Duke University Press, Boundary 2, Vol. 25 : 3 (1998).
新聞資料
1. 「青少年國民身份認同薄弱」,東方日報,2009-9-24,http://orientaldaily.on.cc/cnt/news/20090924/00176_030.html。
網頁資料
1. 教育局網頁 : http://www.edb.gov.hk/index.aspx?langno=2&nodeID=2397,瀏覽日期:2010-12-2。
2. 《基礎教育課程指引–各盡所能.發揮所長》系列:從四個關鍵項目學會學習–3A德育及公民教育」,http://www.edb.gov.hk/FileManager/TC/Content_3325/BECG%203a%20MCE.pdf,瀏覽日期:2010-12-2。
3. 《2010-2011施政報告》,http://www.policyaddress.gov.hk/10-11/chi/index.html,瀏覽日期:2010-12-2。
4. 《新修訂德育及公民教育課程架構 (2008)》,http://www.edb.gov.hk/index.aspx?nodeID=7109&langno=2,瀏覽日期 : 2010-12-2。
5. 學友社:「中學生國民身份認同調查」新聞稿,http://www.hyc.org.hk/files/survey/NIS_press05.pdf,瀏覽日期 : 2010-12-3。
注
釋
[1]教育局網頁 : http://www.edb.gov.hk/index.aspx?langno=2&nodeID=2397,瀏覽日期 : 2010-12-2。
本期關鍵詞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