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還未想過的香港歷史
新界村屋大多存在僭建,港英年代的政府「隻眼開隻眼閉」,僭建由村屋蔓延至丁屋。後者是新界原居民的一項權利,唯此項權利卻令飽受住屋問題困擾的非原居民頗有微言。自兩年多前傳媒廣泛報導新界的村屋和丁屋僭建問題嚴重,社會上的反響極大,負責處理此問題的發展局局長林鄭月娥聲言必定秉公辦理,因而博得市民的掌聲,成為民望最高的局長。新界原居民卻不甘示弱,聲言絕不會拆卸僭建物,又強調政府多年未有執法,強行拆卸於理不合。有候任特首梁振英的支持者則以個人名義會見代表原居民利益的鄉議局成員,提出特赦村屋僭建物的要求。身兼鄉議局主席和行政會議成員的劉皇發更強調,若然政府強行執法,拆卸新界村屋僭建物,將會出現流血衝突,目前事件仍在僵持中。
新界村屋僭建的問題存在多年,有關部門一直沒有正視。在港英年代相信是出於政治須要,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考慮下,容忍僭建,是典型的懷柔手段。港英年代是殖民統治,是外來勢力強加於一處地方的統治,因此必定出現高壓和懷柔手段並行的統治模式。新界原居民享有丁權也是一種赤裸裸殖民統治的現象,可笑亦可悲的是1997年中國大陸收回香港,名義上結束英國殖民統治,但在實質上,除了由英國直接委任的港督之外,殖民統治的一眾事物幾乎原封不動地保留,中國大陸的領導人處處表現出要穿上英國人留下來的鞋子。但更大的問題是香港整個社會還未能意識到要重新思考香港的歷史,像新界村屋和丁屋僭建的問題,討論的焦點僅限於法律必須一視同仁,新界和市區不能有兩套法律。整個討論鮮會涉及原居民的定義和丁權是否合理。
今期專題選取的三篇文章,或許看似無甚關聯,但希望能啟發人們重新思考香港的歷史。過去發生的事件多如天上繁星,被選入歷史記載裡的事件則是少之又少,因此德國思想家班雅明認為過去發生的每一件事件除了發生於某年某日之外,還包含了一個歷史索引(historical index),後者的意思是指過去的每一件事件固然必定發生於某年某日,但往往被捲走在眾多事件形成的歷史洪流裡(「歷史洪流不可抗拒」的意思也僅此而已)。過去發生的事件亦因而須要在某種特定時刻和情況底下,歷史的洪流被截停,過去的事件才有可能被人們逐一辨認,這一能辨認過去的事件的時刻也就是班雅明所說的歷史索引。
今期的專題文章裡,鄭錦鈿寫她自己的水上家庭的歷史。正如鄭錦鈿在文章中說,香港的歷史經常被約簡為由漁村變成國際金融中心的經濟奇蹟。在這種歷史論述的洪流裡,人們見到和稱許的就只是經濟奇蹟。至於漁村則只是以香港仔或大澳作點綴(政府曾提議在香港仔興建漁人碼頭吸引遊客),但水上人的生活和歷史則隱沒在漁村變國際金融中心的歷史洪流裡。雖然這股洪流還沒有被截停,但鄭錦鈿的文章起碼讓人們窺見捲在洪流裡的某些事件。
本期文章
回頁頂
|